明朝那些事儿060
明朝那些事儿
歌手:王更新
专辑:《明朝那些事儿》

上回咱们说到面对死亡杨溥的反应不正常
那究竟怎么个不正常呢
明天就可能被拉出去砍头,他呢却仍在读书
而且是不停地读,读了很多书(读经史诸子书不辍)
这实在是让人难以理解,在那种险恶的环境下
性命随时不保,读书还有什么用呢?
可这个人却浑似坐牢的不是自己,
每天在散发恶臭、肮脏潮湿的牢房里,
就好像身在自己书房里一样,不停地用功读书,
他的自学行为让其他犯人很惊讶,到后来,
连看守他的狱卒都怀疑他精神不正常。
他的这种举动也引起了朱棣的主意,有一次朱棣突然想起他便问
杨溥现在在干什么(幸好不是问杨溥尚在否),
大臣告诉他杨溥在监狱里每天都不停地读书。
朱棣听到这个答案后,沉思良久,向锦衣卫指挥使纪纲下达了命令,
要他务必好好看守杨溥,不能出任何问题。
我们前面说过,朱棣是一个很有水平的领导,
这种水平就体现在对人的认识上,
很明显,这个叫杨溥的人心中根本就没有害怕这两个字。
自古以来,最可怕的事情并不是死,而是每天在死亡的威胁下等死。
不知何时发生,只知随时可能发生,
这种等死的感受才是最为痛苦的。
杨溥不怕死,也不怕等死,
这样的人,天下还有何可怕?!
真是个人才啊!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朱棣才特意让人关照杨溥,
他虽然不愿用杨溥,却可以留给自己的儿子用。
说实话也多亏了朱棣的这种关照,
杨溥才能在诏狱中度过长达十年的艰苦生活,
最终熬到刑满释放,光荣出狱,
并被明仁宗委以重任,成为一代名臣。
看了以上这三位的人生经历,我们就能知道:
在这个世界上,要混出头实在不容易啊。
之所以在这里介绍三杨的经历,
不但因为他们将在后来的明代历史中扮演重要角色,
更重要的是,他们都参加了那场惨烈的皇位之争,
并担任了主角,以上的内容不过是参与这场斗争演员的个人简介,
下面我们将开始讲述这场残酷的政治搏斗。
皇子朱高煦一直不服气。这也很容易理解,
他长得一表人才,相貌英俊,且有优秀的军事才能,
相比之下,自己的那个哥哥不但是个大胖子,还是个瘸子,
连走路都要人扶,更别谈骑马了。简直就是个废人。
可是,偏偏就是这样的一个废人,将来要做自己的主人!
谁让人家生得早呢?
自己也不是没有努力过,靖难的时候,拼老命为父亲的江山搏杀,
数次出生入死,却总是被父亲忽悠,
虽得到了一句“勉之,世子多疾!”的空话,却从此就没有了下文。
干了那么多的事,却什么回报都没有,
朱高煦很愤怒,后果很严重。
他恨朱高炽,更恨说话不算数的父亲朱棣。
朱高煦不知道的是,他确实错怪了自己的父亲。
朱棣是明代厚黑学的专家,水平很高,
说谎抵赖如同吃饭喝水一样正常,
但在选择太子这件事情上,他却并没有骗人,他确实是想立朱高煦的。
父亲总是喜欢像自己的儿子,朱高煦就很像自己,
都很英武、都很擅长军事、都很精明、也都很无赖。
朱高炽却大不相同,这个儿子胖得像头猪,臃肿不堪,
小时候得病成了瘸子(可能是小儿麻痹症),走路都要人扶,
简直就是半个废人。朱棣实在想不通,
如此英明神武的自己,怎么会有个这样的儿子。
除了外貌,朱高炽在性格上也和朱棣截然相反,
他是个老实人,品性温和,虽然对父亲十分尊重,
但对其对待建文帝大臣的残忍行为十分不满,
这样的人自然也不会讨朱棣的喜欢。
于是朱棣开始征求群臣的意见,为换人做准备,
他先问自己手下的武将,得到的答案几乎是一致的——立朱高煦。
武将:战友上台将来好办事啊。
之后他又去问文臣,得到的答复也很统一——立朱高炽。
文臣:自古君不立长,国家必有大乱。
一向精明的朱棣也没了主意,便找来解缙,
于是就有了前面所说的那场著名的谈话。
从此朱棣开始倾向于立朱高炽。
但在此之后,禁不住朱高煦一派大臣的游说,
朱棣又有些动摇,立太子一事也就搁置了下来,
无数大臣反复劝说,但朱棣就是不立太子,
于是,朱高炽派第一干将解缙开始了他的第二次心理战。
不久之后,有大臣画了一幅画(极有可能是有人预先安排的),
画中一头老虎带着一群幼虎,作父子相亲状。
朱棣也亲来观看,此时站在他身边的解缙突然站了出来,
拿起毛笔,不由分说地在画上题了这样一首诗:
〖虎为百兽尊,谁敢触其怒。惟有父子情,一步一回顾。〗
高!实在是高!解缙的这首打油诗做得并不高明,却很实用,
所谓百兽尊不就是皇帝吗,
这首诗就是告诉朱棣,你是皇帝,天下归你所有,
但父子之情是无法替代也不应抛开的。
朱高煦深受你的宠爱,但你也不应该忘记朱高炽和你的父子之情啊。
解缙的判断没有错,朱棣停下了脚步,他被深深地打动了。
是啊,虽然朱高炽是半个废人,
虽然他不如朱高煦能干,但他也是我的儿子,
是我亲自抚养长大的亲生儿子啊!
他没有什么显赫的功绩,但他从没有犯错,不应该对他不公啊。
就在那一刻,朱棣做出了决定。
他命令,立刻召见朱高炽,
并正式册封他为太子(上感其意,立召太子归,至是遂立之)。
从此朱高炽成为了太子,他终于放心了,
支持他的太子党大臣们也终于放心了。
这场夺位之争似乎就要以朱高炽的胜利而告终,
然而事实恰恰相反,这场争斗才刚开始。
朱高炽被册立为太子后,朱高煦还被分封到云南。
当时的云南十分落后,让他去那里无疑是一种发配,
朱高煦自然不愿意去,但这是皇帝的命令,
总不能不执行吧,朱高煦经过仔细思考,
终于想出了一个不去云南的方法——耍赖。
他找到父亲朱棣,不断诉苦,
说自己又没有犯错,凭什么要去云南,
反复劝说,赖着就是不走。朱棣被他缠得没有办法,
加上他也确实比较喜欢这个儿子,便收回了命令,
让他跟随自己去北方巡视边界(当时尚未迁都)。
在跟随朱棣巡边时,朱高煦表现良好,
深得朱棣欢心,高兴之余,朱棣便让他自己决定去留之地。
朱高煦等的就是这个机会,他告诉朱棣,
自己哪里也不去,就留在京城(南京)。
朱棣同意了他的要求,
从此,朱高煦便以京城为基地,开始谋划针对朱高炽的阴谋。
朱高煦深通权术之道,他明白,要想打倒太子
必须先除去他身边的人,而太子党中最显眼的解缙就成了他首要打击的对象。
在朱高煦的策划下,永乐五年(1407),解缙被赶出京城,
太子党受到了沉重打击。
朱高煦的第一次攻击获得了全胜。
但搞掉解缙不过是为下一次的进攻做准备,
因为朱高煦的真正目标是被太子党保护着的朱高炽。
而自永乐七年后,由于朱棣要外出征讨蒙古,
便经常安排太子监国(代理国家大事),
在这种情况下,精于权术的朱高煦终于等到了一个最佳的进攻机会。
朱高煦聪明过人,他跟随朱棣多年,
深知自己的这位父亲大人虽然十分精明且长于权谋诡计,却有一个弱点——多疑。
而太子监国期间,正是他的这种弱点爆发的时刻,
虽然由于出征不得不将权力交给太子,但这是迫不得已的,
朱高煦相信,所有关于太子急于登基,
抢班夺权的传闻都会在朱棣的心中引发一颗颗定时炸弹。
朱高煦的策略是正确的,他准确地击中了要害,
在身边人的蛊惑下,不容权力有失的朱棣果然开始怀疑一向老实的太子的用心。
永乐十年(1412)九月,朱棣北巡回京,
对太子搞了一次突然袭击,审查了其监国期间的各项工作,
严厉训斥了太子,并抓了一大批太子身边的官员,
更改了太子颁布的多项政令。
朱棣的这种没事找事的找茬行为让大臣们十分不满,
他们纷纷上书,其中言辞最激烈的是大理寺丞耿通,
他直言太子没有错,不应该更改(太子事无大过误,无可更也)。
耿通算是个做官没开窍的人,他根本不懂得朱棣这些行为背后的政治意义,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人家本来就是来找茬踢场子的,
不过随意找个借口,是直接奔着人来的,多说何益!
朱棣却是一个借题发挥的老手,他由此得到了启发,
决定向耿通借一样东西,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样东西就是耿通的脑袋。
随后,朱棣便煞费苦心地演了一出好戏。
他把文武百官集合到午门,用阴沉的眼光扫视着他们,
怒斥耿通的罪行(好像也没什么罪行),
最后斩钉截铁地说道:像耿通这样的人,一定要杀(必杀通无赦)!
如此杀气腾腾,群臣无不胆寒,
但大臣们并不知道,这场戏的高潮还没有到。
耿通被处决后,朱棣集合大臣们开展思想教育,
终于说出了他演这场戏最终的目的:
“太子犯错,不过是小问题,耿通为太子说话,
实际上是离间我们父子,这样的行为绝对不能宽恕,
所以我一定要杀了他(失出,细故耳……离间我父子,不可恕)!”
至此终于原形毕露。耿通无非是说太子没错而已,
怎么扯得到离间父子关系上,
这个帽子戴得实在不高明却也说出了朱棣的真意:
朱高炽,老子还没死呢,你老实点!
太子地位岌岌可危,太子党被打下去一批,
朱高炽本人经过这场打击,也心灰意冷,
既然让自己监国,却又不给干事的权利,
做事也不是,不做事也不是,这不是拿人开涮吗?
在这关键时刻,一个大臣挺身而出,用他的智慧稳住了太子的地位。
这个人就是我们之前说过的杨士奇。
杨士奇虽然学问比不上解缙,
他的脑袋可比解缙灵活得多,解缙虽然也参与政治斗争,
本来就是个书生,却硬要转行去干政客,
隔行如隔山,水平差的太远。
杨士奇就大不相同了,此人我们介绍过,
他不是科举出身,其履历也很复杂,
先后干过老师、教育局小科员、逃犯(其间曾兼职教师)等不同职业,
社会背景复杂,特别是他在社会上混了二十多年,
也算跑过江湖,黑道白道地痞混混估计也见过不少,
按照今天的流动人口规定,
他这个流动了二十年的人是绝对的盲流,估计还可以算是在道上混过的。
朝廷就是一个小社会,皇帝大臣们和地痞混混也没有什么区别,
不过是吃得好点,穿得好点,
人品更卑劣,斗争更加激烈点而已,
在这里杨士奇如鱼得水,灵活运用他在社会上学来的本领,
而他学得最好,也用得最好的就是:做官时一定要低调。
他虽然为太子继位监国出了很多力,却从不声张,
永乐七年(1409)七月,太子为感谢他一直以来的工作和努力,
特别在京城闹市区繁华地带赐给他一座豪宅,
换了别人,估计早就高高兴兴地去拿钥匙准备入住,
可杨士奇却拒绝了。
他推辞了太子的好意,
表示自己房子够住,不需要这么大的豪宅。
他拒绝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如果他拿了那栋房子,
就会成为朱高煦的重点打击目标,
权衡利弊,他明智地拒绝了这笔横财。
杨士奇虽然没有接受太子的礼物,
但他对太子的忠诚却是旁人比不上的,
应该说他成为太子党并不完全是为了投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对太子的感情。
说来也实在让人有些啼笑皆非,可能是由于杨士奇过于低调,
连朱棣也以为杨士奇不是太子党,把他当成了中间派,
而在永乐十年(1412)的风波之后,朱棣对太子也产生了怀疑,
便向杨士奇询问太子监国时表现如何。
城府极深的杨士奇听到这句问话后,
敏锐地感觉到决定太子命运的关键时刻来到了。
这看上去是个很简单的问题,
实际上却暗藏杀机
为什么这么说呢
如果回答太子十分积极,勤恳做事,
和群众(大臣)们打成一片,能独立处理政事,
威望很高的话,那太子一定完蛋了。
你爹还在呢,现在就拉拢大臣,独立处事,
想抢班夺权,让老爹不得好死啊。
既然这个答案不行,那么我们换一个答案:
太子平时积极参加娱乐活动,不理政事,疏远大臣,
有事情就交给下面去办,没有什么威信。
这样回答的话,太子的结局估计也是——完蛋。
这又是一个非常类似二十二条军规的矛盾逻辑。
太子的悲哀也就在此,无数太子就是这样被自己的父亲玩残的,
你积极肯干,说你有野心,你消极怠工,说你没前途。
干多了也不行,干少了也不行,
其实只是要告诉你,不服我是不行的。
让你干,你就不得休息,不让你干,你就不得好死。
这似乎是很难理解的,到底是什么使得这一滑稽现象反复发生呢?
答案很简单:权力。
谁分我的权,我就要谁的命!(儿子也不例外)
朱棣很明白,他最终是要将权力交给太子的,
而在此之前,太子必须有一定的办事能力,
为了帝国的未来,无能的废物是不能成为继承人的,
所以必须给太子权力和锻炼的机会,
但他更明白,要想得一个善终,混个自然死亡,
不至于七八十岁还被拉出去砍头,就必须紧紧握住自己手中的权力,
直到他死的那一天!
儿子是不能相信的,老婆是不能相信的,天下人都是不能相信的。
这就是皇帝的悲哀。
好了,现在杨士奇先生已经完成了他的思索,让我们来看看他的答案:
杨士奇说:“回皇上,太子监国期间努力处理政事,
能够听取大臣的合理意见,但对于不对的意见,也绝不会随便同意,
对于近臣不恰当的要求,他会当面驳斥和批评。”
这就是水平啊,在朱棣举办的现场提问回答活动中,
杨士奇能够在规定时间内想出这种两全其美的外交辞令,实在不简单。
既勤恳干活礼贤下士,又能够群而不党,
与大臣保持距离,在杨士奇的描述下,
朱高炽那肥头大耳的形象一下子变得光辉照人。
朱棣听了这个答案也十分满意,脸上立刻阴转晴,
变得十分安详,当然最后他还不忘夸奖杨士奇,
说他是一个尽职尽责的人。
在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中,朱棣和杨士奇各出绝招
朱棣施展的是武当长拳,外柔内刚,
杨士奇则是太极高手,左推右挡,来往自如。
从这个角度来看,他们似乎可以算是武当派的同门师兄弟。
更多>> 王更新的热门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