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059
明朝那些事儿
歌手:王更新
专辑:《明朝那些事儿》

罗性开始对杨士奇另眼相看,
并着力培养他,供他读书。
如果事情就这样发展下去,
杨士奇应该会通过各项考试,最终中进士入朝为官,
因为他确实有这个实力,但上天实在弄人,
仅仅一年之后,罗性因罪被贬职到远方,
杨士奇和他母亲的生活又一次陷入了困境,
然而在这艰苦的环境下,有志气的杨士奇却没有放弃希望,
他仍然努力读书学习,为自己的将来而奋斗,
为了贴补家用,他十五岁就去乡村私塾做老师,
当时私塾很多,没有形成垄断产业,
每个学生入学时候交部分学费,
不用开学时去教务处一次性交清,
如果觉得先生教得不好,可以随时走人,
所以老师的水平是决定其收入的关键,学生多收入就多,
由于他学问根基扎实,很多人来作他的学生,
但毕竟在农村贫困地区,
他的收入还是十分微薄,只能混口饭吃,
杨士奇的一个朋友家里也十分穷困,
家里还有老人要养,实在过不下去了
杨士奇主动找到他,问他有没有读过四书,
这个人虽然穷点,学问还是有的,便回答说读过,
杨士奇当即表示,自己可以把教的学生分一半给他,
并将教书的报酬也分一半给他,
他的这位朋友十分感动,
因为他知道,杨士奇也有母亲要养,家境也很贫穷,
在如此的情况下,竟然还能这样仗义,实在太不简单,
杨士奇回家将这件事情告诉了母亲,
他本以为母亲会不高兴,
毕竟本来已经很穷困的家也实在经不起这样的折腾,
但出乎他意料的是,母亲却十分高兴地对他说:
“你能够这样做,不枉我养育你成人啊!”
是的,穷人也是有尊严和信义的,正是因为有这样明理的母亲,
后来的杨士奇才能成为一代名臣,,
没有功名的杨士奇仕途并不顺利,
他先在县里做了一个训导(类似今天的县教育局官员)
训导是个小官,只是整天在衙门里混日子,
可杨士奇做官实在很失败,他连混日子都没有混成,
不久之后,杨士奇竟然在工作中丢失了学印,
在当年那个时代,丢失衙门印章是一件很大的事,
比今天的警察丢枪还要严重得多,是有可能要坐牢的,
此时,杨士奇显示了他灵活的一面,如果是方孝孺丢了印,
估计会写上几十份检讨,
然后去当地政府自首,坐牢时还要时刻反省自己,
杨士奇没有这么多花样,
他直接就弃官逃跑了,杨士奇还真不是书呆子啊,
之后逃犯杨士奇流浪江湖,
他这个所谓逃犯是应该要画引号的,
因为县衙也不会费时费力来追捕他,
说得难听一点,他连被追捕的价值都不具备,
此后二十多年,他到处给私塾打工养活自己,
长年漂泊生活没有让他变成二混子,
在工作之余,他继续努力读书,
其学术水平已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
在度过长期学习教书的流浪生活后,
杨士奇终于等到了他人生的转机,
建文二年(1400),建文帝召集儒生撰写<太祖实录>,
三十六岁的杨士奇由于其扎实的史学文学功底,被保举为编撰,
并得到了此书主编方孝孺的赞赏,
居然一举成为了<太祖实录>的副总裁,
永乐继位后,杨士奇真正得到了重用,
他与解缙等人一起被任命为明朝首任内阁七名成员之一,
自此之后,他成为了朱棣的重臣,
与解缙相同,他也不是个安分的人,
他卷入了立太子的纷争,他和解缙都拥护朱高炽,
但与解缙不同的是,他要聪明得多,
青少年时期的艰苦经历磨炼了杨士奇,
使他变得老成而有心计,他为人十分谨慎,
别人和他说过的话,他都烂在肚子里,从不轻易发言泄密,
他是太子的忠实拥护者,
却从不明显表现出来,其城府可见一斑,
而杨士奇之所以能够有所成就,其经验大致可以概括为一句话:
刚出道时要低调,再低调,虽然杨士奇精于权谋诡计,
但事实证明,他并不是一个滑头的两面派,
在这场你死我活的夺位斗争中,
他始终坚定地站在了朱高炽一边,
并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忠诚最终战胜了政治对手,
将朱高炽扶上了皇帝的宝座,
永乐年间,最为残酷的政治斗争就是朱高炽与朱高煦的皇位之争,
在这场斗争中,无数人头落地,
无数大臣折腰,阴谋诡计层出不穷,
双方各出奇谋,经过更是一波三折,跌宕起伏,
斗争一直延续到朱棣去世的那个夜晚,
一个人冒着极大的风险,秘密连夜出发,
奔波一个月赶路报信,方才分出了胜负,
不但杨士奇参加了这场斗争,
我们下面要介绍的三杨中的另外两个也没有闲着,
他们都是太子党的得力干将,在后面的文章中,
我们会详细介绍这场惊天动地的皇位之争,
我们接着介绍的杨荣是三杨中的第二杨,
他虽然没有杨士奇那样出众的政务才能和学问基础,
却有一项他人不及的能力——准确的判断力,
杨荣,洪武四年(1371)生,福建人,原名杨子荣(注意区分),
他虽然没有深入虎穴,剿灭土匪的壮举,
但其大智大勇却着实可以和后来的那位战斗英雄相比,
他小时候没有吃过那么多苦,
家里环境不错的他走的正是读书、应试、做官的这条老路,
建文二年(1400),他考中进士,由于成绩优秀,
被授予编修之职,即所谓的翰林,
建文帝时代翰林院可谓书呆子云集之地,
这也难怪,毕竟掌权的就是黄子澄、方孝孺那样的人,
上行下效也很正常,
杨荣这位优等生与他的那些同事们有很大的不同,
他实在不是个书呆子,而应该算是一位心思缜密的谋士,
与杨士奇一样,这个足智多谋的人也是在永乐时期才被重用的,
但他飞黄腾达的经过却很有点传奇色彩,
因为他凭借的不是才学,而是一句话,
建文四年(1402),朱棣终于打败了顽强的南军,
进入京城,夺得了皇位,
现在他只剩下一件事要办——登基即位,
然而就在他骑马向大殿进发时,
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一个人站了出来,阻挡了他的去路(迎于马首),
这个人正是杨荣,由于当时情况还比较混乱,敌友难分,
难保某些忠于建文帝的大臣不会玩类似恐怖分子和荆轲那样的把戏,
周围的人十分紧张,
而朱棣本人也大为吃惊,但他不会想到,
更让他吃惊的还在后面,杨荣竟然对他说,
现在不应该进宫即位,
不应该即位?笑话!
打了那么多年的仗,装了那么久的傻,
死了那么多的人,无非只是为了皇位,
可眼前的这个书生竟然敢阻止我即位,凭什么!真是可笑!
在场的人几乎已经认定杨荣发疯了,准备替他收尸,
但杨荣真的阻止了朱棣的即位,还让朱棣心悦诚服照办,
而他完成这个不可能的任务竟然只用了一句话,
“殿下是应该先去即位呢,还是先去祭陵呢?”
(先遏陵乎,先即位乎?)
一语惊醒梦中人,我们前面说过,朱棣造反是披着合法外衣的,
说得粗一点就是即要当**,又要立牌坊,胜利冲昏了他的头脑,
竟然一时之间忘记了立牌坊,只是一心要当**,
无论怎么说,如果不先拜一下老爹的坟,那是很不妥当的,
朱棣连忙拨转马头,去给老爹上坟,
从这件事情上,我们可以看出杨荣已经精明到了极点,
他摸透了朱棣的心理,也看透了遮羞布下权力斗争的真相,
这样的一个人比他的上级方孝孺、黄子澄不知要高明多少倍,
同样老奸巨猾的朱棣从此记住了这个叫杨荣的人,
在他即位后便重用杨荣,
并将其召入内阁,成为七人内阁中的一员,
当时的内阁七人都是名满天下之辈,
而在他们中间,杨荣并不显眼,
他没有解缙的才学,也没有杨士奇的政务能力,
他所擅长的是另一种本领——谋断,
所谓谋断就是谋略和判断,这些本应是姚广孝那一类人的专长,
而从小熟读四书五经,
应该是个老实读书人的杨荣居然会擅长这些,实在令人费解,
但他善于判断形势却是不争的事实,
下面的这个事例就很能说明问题,
一天晚上,边关突然传来急报,
宁夏被蒙古军队围攻,守将派人几百里加急报信,
这是紧急军情,
朱棣也连忙起身去内阁找阁臣讨论如何处理
(内阁有24 小时值班制度,七天一换),
偏巧那天晚上,值班的正是杨荣,
朱棣风风火火地来到内阁,把奏报交给杨荣看,
问他有什么意见,
杨荣看完后慢条斯理的对他说:
“请陛下再等一会,宁夏一定会有第二份解围奏报送来的,”
朱棣好奇地看着他,
杨荣胸有成竹地说道:
“我了解宁夏的情况,那里城防坚固,
而且长期作战,士兵经验丰富,足以抵御周围的蒙古军队,
从他们发出第一份奏报的日期来看,距离今天已过去十余天,
此刻宁夏应该已经解围了,必然会发出第二份奏报,”
不久之后,朱棣果然收到了第二份解围的奏报,
自认料事如神的朱棣对杨荣也十分佩服,
并交给他一个更为光荣的任务——从军,
于是在永乐十二年(1414)的那次远征中,
杨荣随同朱棣出行,表现良好,
获得了朱棣的信任,
朱棣便将军队中最为重要的东西——印信交给杨荣保管,
而且军中但凡宣诏等事务,必须得到杨荣的奏报才会发出,
可以说,杨荣就是朱棣的私人秘书,
朱棣之所以如此信任杨荣,
很大的一个原因就在于他这个人处事不偏不倚,
也不参与朱高炽与朱高煦的夺位之争,
没有帮派背景,当然,这仅仅是朱棣的想法而已,
这个看上去十分听话的杨荣并不像他表面上那么简单,
朱棣将印信和奏报之权授予杨荣,只是为了要他好好干活,
然而这位杨荣却利用这一便利条件,
在关键时刻做出了一件关键的事情,
永乐二十二年(1424)七月,朱棣病逝之时,那个当机立断,
驰奔上千里向太子报告朱棣已死的消息,
为太子登基争取宝贵时间,
制定周密计划的人,正是一向为人低调的杨荣,
因为他的真实身份和杨士奇一样,是不折不扣的太子党,
下面要说的这位杨溥,
其名气与功绩和前面介绍过的两位相比有不小的差距,
但他却是三人中最具传奇色彩的一个,
别人出名、受重用依靠的是才学和能力,他靠的却是蹲监狱,
杨溥,洪武五年(1372)生,湖北石首人,
建文二年(1400)中进士,是杨荣的进士同学,
更为难得的是,他也被授予编修,又成为了杨荣的同事,
但与杨荣不同的是,杨溥是天生的太子党,
因为在永乐元年,他就被派去服侍朱高炽,
算是早期党员,,
杨溥没有杨士奇和杨荣那样突出的才能,
他辅佐太子十余年,并没有什么大的成就,
也不引人注目,这样下去,即使将来太子即位,
他也不会有什么前途,
但永乐十二年发生的一个突发事件却改变了他的命运,
不过,这个突发事件实在不是一件好事,
永乐十二年(1414),“东宫迎驾事件”事发,
这是一个有着极深政治背景的事件,
真正的幕后策划者正是朱高煦,
在这次事件中,太子党受到严重打击,几乎一蹶不振,
许多大臣被关进监狱当替罪羊,
而杨溥正是那无数普普通通的替罪羊中的一只,
由于杨溥的工作单位就是太子东宫,
所以他被认定为直接责任者,享受特殊待遇,
被关进了特级监狱——锦衣卫的诏狱,
锦衣卫诏狱是一所历史悠久,知名度极高的监狱,
级别低者是与之无缘的(后期开始降低标准,什么人都关),
能进去人的不是穷凶极恶就是达官显贵,
想靠蹲诏狱出名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首先要够级别,其次你还要有足够的运气,
因为一旦进了诏狱,就不太容易活着出来了,
诏狱是真正的人间地狱,阴冷潮湿,环境恶劣,
虽然是高等级监狱,
却绝不是卫生模范监狱,蚊虫老鼠到处跑,
监狱也从来不搞卫生评比,
反正这些东西骚扰的也不是自己,
虽然环境恶劣,
锦衣卫们坚持对犯人们严格要求,
并坚持抗拒从严,坦白也从严的审讯原则,
经常用犯人练习拳脚功夫,以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同时他们还开展各项刑具的科研攻关工作,
并无私地在犯人身上试验刑具的实际效果,
最初进入诏狱的犯人每天的生活都是在等待——被审讯——被殴打(拳脚,上刑具)——等待中度过的,
等到每人审你也没人打你的时候,
说明你的人生开始出现了三种变数:
1、即将被砍头;2、即将被释放;3、你已经被遗忘了,
相信所有的犯人都会选择第二种结果,
但可惜的是,选择权从来不在他们的手上,这就是诏狱,
这里的犯人没有外出放风的机会,没有打牌消遣等娱乐活动,
自然更不可能在晚上排队到礼堂看新闻报道,
明朝著名的铁汉杨继盛、左光斗等人都蹲过诏狱,
他们腿被打断后,骨头露了出来也没人管,
任他们自生自灭,
所以我们说,这里是真正的地狱,
杨溥进的就是这种监狱,
刚进来时总是要吃点苦头的,
不久之后,他也陷入了坐牢苦等的境况,
这一等就是十年,
更惨的是,“东宫迎驾事件”始终没有了结,
而朱高煦更是处心积虑要借此事彻底消灭太子党,
在这种情况下,杨溥随时都有被拉出去砍头的危险
(史载“旦夕且死”),
然而杨溥却以一种谁也想不到的行为来应对死亡的威胁,
如果明天生命就可能结束,
而你却无能为力,你会干些什么?
我相信很多人在这种状况下是准备写遗书或是大吃一顿,
把以前没玩的都补上,
更多的人则是怨天尤人,抱怨上天不公
这些都是人的正常反应,
可杨溥奇就奇在他的反应不正常,
更多>> 王更新的热门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