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手:
王更新
专辑:
《明朝那些事儿》 朱允炆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
据史料记载,由于他的头型不好,朱元璋曾经十分不喜欢他,
但朱元璋慢慢发现,这个孩子十分聪明,背书十分在行,
便对他另眼相看,最后立为继承人,
这里也说明一下能力的问题,
在我小时候,我邻居家有个小孩,才五岁就会帮家里打酱油,
居然还会讨价还价,时人皆叹之,
因为每次打酱油都能帮家里省一毛钱,被誉为奇才,
十几年后,我偶然听人说起他待业在家,找不到工作,
不过仍然去买酱油,唯一的区别是副食店的老板再也不肯跟他讨价还价了,
打酱油只是个比方,
这里主要是说明读书的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是不一样的,
书读得好,不代表事情能处理得好,
能列出计划,不代表能够执行计划,
其实朱元璋也并没有把这个复杂的问题抛给毫无经验的孙子,
他为朱允炆留下了一群人,帮助他治理天下,
其主要成员有三个人,他们也成为后来建文帝的主要班底,
先说第一人,洪武年间,朱元璋曾带着几分神秘感,
告诉已经被确认为继承人的朱允炆,
自己已为他选择了一个可以治理天下的人才,
但这个人有个缺点,就是过于傲气,
所以现在还不能用他,要压制他一下,将来才能够成大气,
然后他说出了这个人的名字:方孝孺,
大家应该从朱元璋的话中吸取教训,
一般领导提拔你之前总是要打压一下的,
所谓磨练就是这样来的,千万不要为此和领导闹意见,
否则就真有可能一辈子压制下去了,
说来倒也滑稽,这位方孝孺就是在空印案中被错杀的方克勤之子,
杀其父而用其子,不知这算不算也是对方孝孺的一种压制,
方孝孺自小熟读经书,为人称道,他的老师就是大名鼎鼎的宋濂,
而他自己也常常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
但让他莫名其妙的是,自己名声很大,老师又在朝中为官,
洪武十五年、二十五年,地方政府两次向朱元璋推荐自己,
却一直没有得到任用,
我们知道原因,但当时的方孝孺是不知道原因的,
他就这样等了十年之久,由此可见,领导的想法确实是高深莫测,不可琢磨的,
朱元璋告诉朱允炆,方孝孺是绝对可以信任的,
他的一生都会效忠于你,并能为你治理国家,开创太平盛世,
这话他只说对了一半,
再说第二个人,洪武年间,京城里的谨身殿由于没有安装避雷针,被雷给劈了,
如果是今天大概是要搞个安全宣传的,
教育一下大家,注意天气变化,修好完事,
但在当年,这可是一件不得了的大事,
朱元璋认为是上天发怒了,便决定去祷庙祭祀,
他大概是认为自己确实干了不少错事,
所以这次祭祀他挑选了一批人和他一起去,
挑选条件是极为苛刻的,那就是在九年之内(含九年)没有过任何过失的,
这在洪武朝可真是难过登天了,
那个时候,官员能保住脑袋就不错了,
你就是没错,说不准老朱也能给你挑出错来,
这么看来,能符合要求者还真是需要一颗纯洁的心灵,至少对老朱纯洁,
虽然不多,却也不是没有,齐德就是其中一个,
他因为这件事被朱元璋留意,并记在心中,
祭祀完毕后,朱元璋亲自为齐德改名为泰,
从此齐泰这个名字成为了他一生的代号,
此人是个文人,虽未带兵,却被任命为兵部左侍郎,
朱元璋也曾放心不下,为他举行了一场单独面试,
询问边界将领的名字,齐泰不慌不忙,
从东说到西,从南说到北,毫无遗漏,得了满分,
之后又问各地的形势,齐泰这次没有说话,
从袖子里拿出一本手册,上面的记载十分详细,
朱元璋十分惊讶,大为欣赏,
要知道,这次面试是突然性的,齐泰并未预先做准备,
说明这位仁兄确实是把这些玩意当书来背的,还写成小册子,
随走随看,其用功之热情胜似今日在公交车上背单词的四级考生,
他也将成为建文帝的重臣,
第三个人比较特殊,他从入朝为官时起就是朱允炆的死党,此人就是黄子澄,
黄子澄是江西人,洪武十八年,
他一鸣惊人,在当年的高考中以最高分获得会元的称号,
后被选拔为东宫伴读,这是一个前途远大的工作,
因为太子就是将来的皇帝,能够得到这个职位可见其学问之深,
朱允炆为皇太孙时,他一直陪伴在旁,
而一件事情的发生更是加深了他与朱允炆之间的感情,
有一次,朱允炆在东阁门外唉声叹气,
正好被经过此地的黄子澄看见,他便上前问原因,
朱允炆看他是自己人,便说了实话,
他担心的正是他的那些叔叔们,万一将来要造反可怎么办才好,
没想到黄子澄听后微微一笑,要朱允炆不用担心,
他说:“诸王的兵力只能用来自保而已,
如果他们敢造反,朝廷发兵攻击他们,一定能够取胜!”
然后他又列举了汉景帝时七国之乱的故事来鼓励朱允炆,
表示只要朝廷出兵,叛乱一定会被平定,
朱允炆听见这些话,顿时大感安慰,
他把这些话记在心中,并感谢黄子澄为他指出了一条金光大道,
这又是一个典型的脱离实际以古论今的例子,
试问周亚夫在何处,你黄子澄能带兵打仗吗?
总结以上三人,有几个共同特点,
都是饱读诗书,都是文人,都有远大理想,都是书呆子,
书生误国,并非虚言啊!
建文帝登基后,立刻召回方孝孺,
任命为翰林侍讲,并提升齐泰为兵部尚书,
黄子澄为翰林学士,这三个书生就此成为建文帝的智囊团,
当朱允炆正式成为皇帝后,他找到了黄子澄,
问了他一个问题:“先生,你还记得当年东阁门所说的话吗?”
黄子澄肃然回答道:“从不敢忘记!”
那就动手吧,朱棣迟早要反,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
我的判断没有错,他一定会造反的!
朱棣其实并不想造反,他想当皇帝,但他不想造反,
从经济学上来说,造反的成本太高,而且很容易亏本,
根据以往数据显示,亏本者的结局一般都是死,
相信朱棣在造反前还是仔细读过历史书的,
古往今来,把五胡十六国和五代十国这些小朝代也算在内,
王爷能够造反成功的,扳指头就可以数得出来,估计还不用脚趾,
对于朱棣而言,造反的成本实在太大了,
当年的朱重八,烂命一条、父母双亡、身无长物,
一人吃饱全家不饿,无正当工作,也没有银行存款,
简直就是天生的造反苗子,
可就是这样,他在造反前还左思右想,犹豫不定,
朱棣就不同了,他出生皇族,
有自己的房子和老婆孩子,手下有十几万人,随时听从他的指挥,
王府休闲娱乐一应俱全,
如果想找点刺激,出门左转不远就能碰到邻居——蒙古人,
顺便过过打仗的瘾,
可万一造反失败,房子女人孩子部下都没了,自己的小命也必然不保,
做这样的一笔生意实在是要经过仔细考虑的,
因为走上了这条路,就不能再回头,
此时有一个人打破了朱棣的犹豫,也改变了他的命运,
朱棣还在犹豫之中,建文帝的两位重臣黄子澄和齐泰却已经准备动手了,
说来也是滑稽,虽然这两个人都是书生,却是有样学样,指点诸王,
说今天灭这个,明天解决那个,很快就发生了争论,
偏偏两人都很自负,一个号称满腹韬略,一个自认谋略过人,谁也不服谁,
其实他们大可不必争论,因为当时的天下第一谋士另有其人,
而更不幸的是,这个人正是他们的敌人,
也就是改变朱棣命运的那个人,
洪武十八年(1385),朱元璋从民间选拔十名僧人,准备分给诸位藩王讲经荐福,
对于这些本心并不清静的僧人而言,
选择跟随那位王爷就成了一件重要的事情,
在藩王们到来前,僧人们纷纷议论,
哪个更有钱,哪个更有权,哪里地方好水土佳,
只有一个叫道衍的和尚岿然不动,似乎并不在意这些,
但实际上,他的内心比谁都激动,
因为他等待这个时机,等待那个人已经很久了,
不一会藩王们进来了,原先吵杂的僧人们立刻安静下来,
他们知道决定自己命运的时刻到来了,
道衍用眼睛的余光看见了自己等待的人,他终于来了!
朱棣带着招牌似的微笑一路走来,他并没有注意道衍,
就在他行将经过的时候,这个沉默的和尚突然开口了:
“燕王殿下,贫僧愿意跟随您,”
朱棣愣住了,他回头看了一眼这个自荐的和尚,微微一笑,
问出了一句似乎很有必要的话:“为何?”
“贫僧有大礼相送,”
这下朱棣真的感兴趣了,自己贵为藩王,要什么有什么,
这个穷和尚还能送什么礼给自己?
“喔,何礼?”
到关键时刻了,不能再犹豫了,这个礼物一定能够打动他!
“大王若能用我,贫僧愿意送一白帽子给大王!”
朱棣闻听此言,勃然变色,
他虽然读书有限,但王上加白是什么字他还是清楚的,
他快步走到道衍面前,用低严的声音怒斥道:
“你到底是什么人,不要命了么?!”
此时的道衍却是笑而不言,似乎没有听到这句话,闭目打起坐来,
这个诱惑太大了,他一定会来找我的,
果然,过了一会,一个低沉的声音在他的耳边响起:“跟我来吧,”
一丝笑容爬上了他的嘴角,属于我的时代到来了,把这个世界搅得天翻地覆!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从事着不同的职业,
种地的农民,做生意的商人,修修补补的手艺人,
他们都是这世上芸芸众生中的一员,
而在他们中间,有一些人却不安于从事这些职业,
他们选择了另一条路——读书,
从圣人之言到经世之道,他们无书不读,
而从这些书中,他们掌握了一些本质性和规律性的东西,
使得他们能够更为理性和客观的看待这个世界,
同时,科举制度也使得读书成为了踏入仕途的一条重要渠道,
于是许多读书人沿着这条道路成为了封建皇帝的臣子,协助皇帝统治天下,
在这些大臣中,有一些更为优秀的人凭借自己的能力成为了精英中的精英,
他们判断问题比别人准确,
懂得如何抓住时机,能更好的解决问题,我们称这些人为能臣,
所谓能臣并不单指正臣、忠臣,也包括所谓的奸臣,
它只用来形容人的能力,而不是立场,
这些人都是真正的精英,
但他们还可以按照人数多少和不同用途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种叫治世之臣,这种人几乎每个朝代都有,
他们所掌握的是圣人之言,君子之道,
其共同特点是能够较好的处理公务,理清国家大事,
皇帝有了这样的臣子,就能够开创太平盛世,
代表人物有很多,如唐代的姚崇宋璟等,
这种人并不少见,他们属于建设者,
第二种叫乱世之臣,他们并不是所谓的奸臣,而是乱臣,
他们掌握的是阴谋诡计,权谋手段,精通厚黑学,
与第一种人不同,他们往往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多年,经历过许多风波,
对人生的黑暗面有着清楚地认识,
这些人的能量极大,往往能够将一个大好的朝代断送掉,
代表人物是安禄山,这种人并不多见,他们属于破坏者,
第三种叫救世之臣,这可是稀有品种,
其遗传率和现世率比熊猫还低,往往上百年才出一个,
这些人兼有上述两种人的特点,既学孔孟之道,又习权谋诡计,
他们能够灵活的使用各种手段治理天下,
并用自己的能力去延续一个衰败朝代的寿命,
其代表人物是张居正,这种人很少见,他们属于维护者,
而这位道衍就是一个典型的乱世之臣,
他并不是个真正的僧人,
在出家以前,他也曾饱读诗书,历经坎坷,满怀报国之志却无处容身,
他的名字叫姚广孝,
姚广孝,长洲人(今江苏吴县),出生于至元十五年,只比朱元璋小七岁,
出生于乱世的他从小好学,擅长吟诗作画,
十四岁出家为僧,取名道衍,交际广泛,
当时的名士如杨基、宋濂等人和他关系都不错,
但他所学习的却不是当时流行的程朱理学和经世之道,
其实和尚学这些也确实没有什么用,
但让人惊奇的是,他也不学佛经,更为人称奇的是,
他虽身为和尚,却拜道士为师!
他的那位道士师傅是个不简单的人,他的名字叫席应真,
此人也是个奇人,身为道士,不去炼丹修道,却专修阴阳术数之学,
所谓阴阳术数之学来源悠久,其内容庞杂,
包括算卦、占卜、天文、权谋机断等,
这些玩意在当时的人看来是旁门左道,君子之流往往不屑一顾,
但实际上,阴阳学中蕴含着对社会现实的深刻理解和分析,
是前人经验的总结和概括,
话说回来,学习这问学问的一般都不是什么正经人,
正经人也不学这些,因为科举也不考阴阳学,
但身怀此学之人往往有吞食天地之志,改朝换代之谋,
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此外学这门学问还是有一定的生活保障的,
搞不成阴谋还可以去摆摊算命实现再就业,
一个不炼丹的道士,一个不念经的和尚,一支旁门左道之学,
道衍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一步步成长起来,成长为一个阴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