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手:
王更新
专辑:
《明朝那些事儿》 就在看似事情已经定局的情况下,洪武二十五年(1392),
太子朱标的死使得一切似乎都有了转机,
朱标死了,主角的位置终于空了出来,时机到了!
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不过是个毫无经验、年幼无知的少年,
这样的人怎么能承担帝国发展的重任,
换人吧,也该搞个公开招考之类的玩意了,
退一步说,就算不搞公开竞争,也该给个抓阄的机会啊,
老爹,不能再搞一言堂了,多少给点民主吧,
朱棣曾经有过无限的期待,他相信只要公开竞争,
自己是很有优势的,那个小毛孩子懂得什么,
论处理政事出兵打仗,谁能比得上我!
当然,宁王打仗也很厉害,不过他只是一介武夫,
这样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家伙也想继承皇位?
除了我,还有谁!
然而出乎他的意料,朱元璋对朱标的深厚感情使得他又一次搞了暗箱操作,
他真的任命只有十五岁的朱允炆为太子,
白干了,这下真是白干了,
朱标虽然文弱,到底是自己的哥哥,
长兄为父,论资排辈,心理上还说得过去,
毕竟人家参加工作早,可那个十五岁的小毛孩居然也敢在自己头上作威作福,
无论如何想不通,无论如何办不到!
但这是事实,一旦父亲死去,这个小孩子就会成为帝国皇位的继任者,
到时不管自己是否愿意,都将跪倒在这个人的面前,
发誓效忠于他,他懂得什么,即无战功,又无政绩,凭什么当皇帝?
人生最痛苦的地方不在于有一个悲惨的结局,
而在于知道了结局却无法改变,
如果说之前的朱棣只是抱怨,
那么朱允炆继位后的朱棣就是真的准备图谋不轨了,
用法律术语来说,这是一个从犯罪预想到犯罪预备的过程,
洪武二十九年(1396 年),明太祖决定对北元再次发动远征,主帅仍然是朱棣,
这也是朱元璋一生中制定的最后一个作战计划,
他真的老了,青年时代的意气风发,纵马驰奔只能在脑海中回味了,
但他的意识还很清楚,必须在自己死之前把所有的事情都解决掉,
这样大明帝国才能不断的延续下去,永远强大繁荣,
国内的问题已经解决了,但卓越的军事直觉告诉他,
北元仍然是国家最强大的敌人,一定要把这个邻居连根拔除!
而朱棣当任不让地成为了统帅,
虽然他已经不再愿意去干这些活,
毕竟自己只是打工的,每个月按时拿工资,出兵打仗成了义务劳动,
干好了是老板的功劳,干坏了还要负责任,这样的差事谁愿意干?
可是即将解任的老板朱元璋不是一个可以商量的人,
谁让你当年表现得那么好,就是你了!不干也得干!
同年三月,朱棣带着复杂的心情从北平出发了,
此次他的战略和上一次大致相同,在军队抵达大宁后,
他先派出骑兵去侦察元兵的方位,在确定元军所在位置之后,
他带兵至翻山越岭,在彻彻儿山找到了元军,
这一次他没有再玩怀柔的那套把戏,连杀带赶,
把北元军赶到了数百里外,并活捉了北元大将索林帖木儿等人,
按说任务已经完成,也该班师回朝了,
北元的难兄难弟也在远处等着呢,
既然仗打完了,人也杀了,帐篷也烧了,您就早点走吧,
等您走后,我们再建设,但这一次朱棣似乎心情不好,
于是北元就成为了他发泄的对象,
他一气追出几百里,一直追到兀良哈秃城,
打败了北元大将哈剌兀,这才威风凛凛的回了家,
郁闷的人真是惹不得啊,
朱棣得胜回朝,却没有以往的兴奋,
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朱元璋的心思却大不相同,
在他看来,国家又多了一名优秀的将领,
朱允炆又有一个可以依靠的好叔叔,当然,这只是他自己的想法,
此时的朱元璋才真正感觉到一种解脱,
他打了一辈子仗,忙了一辈子公务,
不但干了自己的工作,连儿子孙子的那份他也代劳了,
此时的大明帝国已经恢复了生机和活力,
人民安居乐业,商业活动也有相当的发展,
朝鲜归顺了大明,北元已经被打成了游击队,
而朱元璋对他制定的那套政策更是信心爆棚,
在他看来,后世子孙只要有着基本的行为能力,
就能根据他的政策治理大明,并保万世平安,
都安排好了,我也可以放心的走了,
对大臣们来说,朱元璋可能不是个好君主,
但是对朱元璋的子孙们来说,朱元璋是个好父亲、好祖父,
其实朱元璋的这种行为反差的理由也很简单,
就如同今天独生子女的家长,特别是那些当年曾经挨过饿的人,
自然不忍心让孩子受自己那样的苦,
他们恨不得代替子女去承担来他们将来要经受的苦难,
但就如今天的所谓“代沟”一样,子孙们有自己的打算,
他们是无法体会朱元璋这种深厚的父爱的,
在他们看来,这个白发苍苍的老者早就应该领退休金走人了,
他们关注的只是这个老者所坐的那把椅子,
这本是一片宽阔的农田,
在一次政府征地中被征收,种上了草,并成为了皇室的专用马场,
朱元璋现在就站在这片专属于他的土地上,
多年的马上征战使得他对于骑马这项运动有着浓厚的兴趣,
他始终不能忘怀当年的纵马驰骋的岁月,岁月催人!
当年的风华少年,如今已经年华老去,
当年的同伴好友,如今皆已不见踪影,
回望这一生,我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
为了建立这个伟大的帝国,他付出了自己的青春、精力,
牺牲了爱人、朋友和属下,他杀了很多人,做错了很多事,
现在终于走到了终点,
他又一次跨上了马匹,
虽然他的身体早已不适合骑马,也不复当年之勇,
但当他骑上马,挥动马鞭,一股熟悉的感觉油然而生,是的,一切又回来了:
他纵马驰奔,江河大地被他踩在脚下,锦绣山川被他抛在身后,
一个个的身影在他眼前浮现:
郭子兴、马皇后、陈友谅、徐达、常遇春、王保保、胡惟庸、蓝玉,
有的他爱过,有的他恨过,有的他信任过,
有的他背叛过,有的是他的朋友,有的是他的敌人,
此生足矣,足矣!
〖少贫贱兮壮志扬,
千军如烈怒弦张!
我雄武兮大明强!
我雄武兮天下壮!〗
他勒住马头,迎着落日的最后一丝阳光,
向壮美河山投下最后的一瞥,仰天大笑:
〖我本淮右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
洪武三十一年(1398),明太祖朱元璋崩,年七十一,
朱元璋病逝前,指定皇太孙朱允炆继位,
朱元璋逝世时很是安心,
因为他认为朱允炆一定能够继承他的意愿,
将大明王朝治理得更好,
一个安心的人走了,却留下了一个忧虑的人,
朱元璋巨大的身影从朱允炆身上消失了,
朱允炆终于可以独自处理政事了,
但这个年仅21 岁的少年惊奇的发现,
他仍然看不到太阳,因为有九个人的身影又笼罩到了他的头上,
这九个人就是朱元璋的九个儿子,
从东北到西北分别是辽王、宁王、燕王、谷王、代王、晋王、秦王、庆王和肃王,
如果说皇帝是最大的地主,那么这九个人就是保卫大地主的地主武装,
朱元璋在全国各地封了二十四个儿子和一个孙子为王,
这些特殊的人被称为藩王,他们有自己的王府和军队,
每个王都有三个护卫,但请注意,这三个护卫不是指三个人,
所谓护卫是一个总称,护卫的人数从三千人到一万九千人不等,
这样算一下就可以了解藩王们的军事实力,
按说这个数字其实也不多,区区五万多人,自然干不过中央,
朱元璋在安排军队建制时是有所考虑的,
但事情往往坏就坏在例外这个词上,
可以例外的就是我们上面提到的这九个人的某几个,
他们之所以可以例外,是因为他们负担着更为繁重的任务——守护边界,
这九个武装地主就如同九大军区,
分别负担着不同的任务,其中燕王和晋王势力最大,
他们各自带有十余万军队,可谓兵势强大,
但这二位还不是九王中最生猛的,公认的打仗第一强人是宁王,
此人“带甲八万,革车六千”,看似兵力没有燕王和晋王多,
但他手下却有一支当年最为强大的武装——朵颜三卫,
这是一支特殊的部队,可以说是明军中的国际纵队,
全部由蒙古人组成,战斗力极强,
可能有人要问,为何这些蒙古人甘心给明朝打工,
其实这个答案也很简单,因为明朝按时发放工资,
这些外援们吃饱饭还能去娱乐场所休闲一下,
而北元却是经常打白条,打仗前许愿抢到的战利品归个人所有,
结果往往抢回来就要先交集体,剩下的才是自己的,
这就是明显的赔本买卖了,
拼死抢了点东西回来,还要交公,
万一死掉了估计还没有人管埋,
确实不如给明朝当公务员,按月拿钱还有福利保障,
无数的蒙古人就是被这种政策吸引过来的,
在利益面前,要保持忠诚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另外宁王本人也是极为凶横,
据说他每次打仗都领头冲锋,活像第一滴血里的兰博,
杀人不眨眼,砍头如切菜,
连燕王这样的狠角色看到他都要让三分,
这几位镇守边界的武装地主还经常搞联合军事演习,
动不动就是十几万人在边界动刀动枪,喊杀冲天,
一旦有这样的动静,北元游击队就会立刻转入地下斗争,
其实这些喊杀声惊动的不只是北元,还有坐在皇位上的朱允炆,
在他看来,这是一种示威,
该采取点措施了,
朱允炆是一个好人,在他十五岁的时候,父亲朱标患重病,
朱允炆尽心伺候,他的孝顺并没有感动上天,挽留住朱标的性命,
朱标去世后,朱允炆将他的三个年级还小的弟弟接来和自己一起住,
目的很简单,他不想这些年幼的弟弟和自己一样去承受失去父亲的痛苦,
他知道他们需要的是亲情,
那年,他才十五岁,
除此之外,他还担任了朱元璋的护理工作,
由于朱元璋脾气本来就不好,伺候他的人总是担心掉脑袋,
朱允炆主动承担了责任,他亲自服侍朱元璋,直到朱元璋离开这个世界,
他尽到了一个好儿子和好孙子的责任,
他也是一个早熟的少年,当然促使他早熟的并不只是父亲的早逝,
还有他的那些叔叔们,
让朱允炆记忆犹新的有这样两件事:
一次,朱元璋老师出了一道上联:风吹马尾千条线,要求学生们对出下联,
学生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好学生朱允炆,另一个是社会青年朱棣,
朱允炆先对,却对得很不高明,他的答案是雨打羊毛一片膻,
虽然勉强对得上,却是不雅,
而此时社会青年朱棣却灵感突发,脱口而出:日照龙鳞万点金,
这句不但对得工整,还突出了一个龙字,确是绝对,
朱元璋很高兴,表扬了朱棣,而朱棣也不失时机地看了朱允炆一眼,
那意思似乎是你也就这能耐而已,
朱允炆虽然还小,但却明白那个眼神的意义,
另一次就严重得多了,朱允炆放学后,正巧遇上社会青年朱棣,
朱棣一看四下无人,就露出了流氓相,居然用手拍他的后背,
说道:没想到你小子也有今天,(不意儿乃有今日)
朱棣的这种行为在封建社会是大不敬,
大概类似今天学校门口的不良少年堵住学生抢劫,
朱允炆也没有想到朱棣居然敢如此放肆,一时不知所措,慌了手脚,
正在这时,朱元璋老师过来了,他看见如此情景,勃然大怒,
狠狠地骂了朱棣一顿,此时朱允炆的反应却十分耐人寻味,
他不但没有向朱元璋告状,反而帮朱棣说话,
向朱元璋表示这是他们叔侄俩闹着玩的,朱元璋这才没有追究,
你不得不佩服朱允炆的反应,这是皇室子孙在复杂环境下的一种天赋,
在这种情况下,就有了那次历史上有名的对话,
朱元璋在解决了良弓和走狗的问题后,
曾不无得意地对朱允炆说:“我安排你的几个叔叔为你守护边界,站岗放哨,
你就可以在家里安心做皇帝了,”
朱元璋笑了,朱允炆却没有笑,他一反以往的附和,陷入沉思中,
这是一个机会,有些话迟早要说,就趁现在这个机会说出来吧,
朱允炆抬起头,用忧虑的口气说出了朱元璋万想不到的话:
“外敌入侵,由叔叔们来对付,
如果叔叔们要有异心,我怎么对付他们呢?”
一生运筹帷幄的朱元璋居然被这个问题问呆了,
难道自己的儿子还不能相信吗,
他沉默了很久,居然也说了一句朱允炆想不到的话:“你的意思呢?”
这下轮到朱允炆傻眼了,皮球又被踢了回来,
要靠我还用得着问你老人家么,
这爷孙俩被这个问题弄得疲于应付,
但问题还是不能不答的,朱允炆经过长时间的思考,
用做论文的精神列出五点来回答了这个问题:
“首先,用德来争取他们的心,然后用礼来约束他们的行为,
再不行就削减他们的属地,下一步就是改封地,
如果实在没有办法,那就只好拔刀相向了,”
一生精于谋略计算的朱元璋听到这个计划后,
也不由得开口称赞:“很好,没有更好的选择方法了,”
朱元璋十分高兴,他的判断告诉他,
朱允炆列出的方法一定能够解决这个隐忧,
但事情真的会如他所想般顺利吗,有没有什么漏洞呢?
事实证明确实有一个漏洞,今天我们回头来看这段经典的对话,
就会发现两个人说得都很有道理,
朱元璋的判断没有错,确实没有比朱允炆所说的更好的方法了,
但他忽略了一个关键因素,那就是朱允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