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手:
王更新
专辑:
《明朝那些事儿》 这里分析一下战争中的这种奇特现象,百万军中如何取上将首级,
如果经过仔细研究就会发现,这是个技术活。
大家应该玩过三国志过关游戏,
要想打倒后面的大将夏侯敦、曹操等人,
你必须先打一大批诸如小兵,赵熊、胖胖等等,
本人技术不行,每次见不到大将,就已经死在无名之辈手中。
实际战争也差不多,要想越过万军杀大将,谈何容易!
我们以三国大将关羽为例,
他斩杀颜良(此为史实)的过程就很值得研究,
首先,颜良站在阵前,并不知道关羽要来杀他,
其次关羽依靠快速的交通工具(马),"大喝一声,冲将下来",
颜良还不知怎么回事,就没了脑袋。
可见这种杀法有几个特征,
用简单语言表达就是找个空子、趁你不备、给你一刀,
很有些捅黑刀的意思。
综合来说,要实现这一目标,
首先,要具备突然性,你不能对对方军队喊话:
我要来杀你们上将,准备好。这样是不行的。就要专打没准备的。
其次,你要看得准,不能往人堆里冲,要学习羽毛球选手,
专朝人缝里打,也就是所谓的结合部。
比如今天的黄金周旅游点,千万不能往人堆里冲锋,
那样的话,你不被打死,也会被挤死。
最后,你要速度够快,有先进的交通工具(快马、快船),
此外还要使用一定的配音(如大喝)迷惑对方,
让对方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再来一刀,头就没了。
张定边就是具备这些条件的人,他深知兵法,
能掌握时间和机会,所以可以给朱元璋猛烈地打击。
而丁普郎却只是匹夫而已。他左冲右杀,
不但无法接近陈友谅,自己还被团团围住。
性命不保,却也相当悲壮,明史记载,他身受重伤,
头已经掉了,人还拿兵器稳稳站立,
陈友谅的士兵以为天神下凡。
但我看到的其他史料上记载,他是在被包围后,
不愿做俘虏,自杀的,按说自杀不会如此生猛,
连自己的头都能砍掉。也算存一疑点吧。
无论如何,丁普郎是个够义气的人,他没有和兄弟同死,
却也求仁得仁,死得其所了。
丁普郎的攻击给了朱元璋军支持下去的勇气,
让他们等到了下午那个决定胜负的时刻。
在不断的败退中,朱元璋意识到,这样下去就会全军覆没,
此时,他的部将郭兴向他建议:现在敌情严重,
并非士兵们不卖力,实在是没有办法,敌人的船只太大,
我们无法打败他们,只能用火攻!
朱元璋深以为然,他立即布置,命令七条船装载火药,
并把稻草人穿上盔甲,摆出动作,组织敢死队操纵船只,并派人接应。
一切布置好了,却无法实行。
因为朱元璋遇到了和周瑜一样的问题——
没风!
朱元璋再有本事,也拿老天爷没办法,他看着郭兴,
那意思是你还有什么主意,这次郭兴也没办法了,
他对朱元璋说:那就等吧。
这风是说来就来的么,朱元璋只能组织他的部队拼死抵抗。
就这样苦苦支撑,到了下午三点,奇迹发生了,
东北风起!
朱元璋随即命令,火船出发!
这七条船在点火后靠近陈友谅战舰,火借风势,
风助火威!陈友谅的战船由于铁索连江,
无法脱离,顿时陷入一片火海。
朱元璋趁机命令军队发动总攻,一时间,杀声震天。
此时的陈友谅正在中军休息,还在做着歼灭朱元璋的美梦,
突然士兵慌乱的跑进来,大喊道:大事不好!
陈友谅心知不妙,不等士兵说完,立刻出舱察看,
他最先看到的是战船上士兵的眼睛——
恐怖的红色!
耀眼的火光将每个士兵的眼睛映成了红色。
无力回天了!
此时,已是黄昏时刻,天上残阳如血,地上血流成河,
被杀死的士兵们的血水染红了湖水,壮阔的鄱阳湖变成了血湖。
晴日浮光跃金,舟发鸟翔,雨时云水茫茫,风急浪高,
这是平日鄱阳湖的美丽景色,而此时的鄱阳湖却是喊声杀声一片,
火光映天,血水横流。
陈友谅的数十条战船全部被焚毁,船只火光冲天,
不时传出被烧死和杀死士兵的惨叫声。陈友谅明白,他已经完了。
烈火初张照云海,赤壁楼船一扫空!
陈友谅是真的一败涂地了,他收拾了自己的军队,
原先的舰队如今只剩下一半,被迫退守鄱阳湖西岸的渚溪。
陈友谅在西岸与朱元璋大战三十余天,
他的士兵却是不断的减少,
将领们也不再为他效忠。
八月二十六日,他终于做出了决定:逃跑!
他选择的突破口是湖口,
他拚死作战,损失惨重,才勉强打开湖口通道。
朱元璋被陈友谅敲打多年,对他早已深恶痛绝,
必置之于死地,率领十余万大军追来,
陈友谅闻讯,亲自出来站在船头指挥作战,也就在此时,
一支冷箭射来,穿透了他的头颅。
一切就此结束了!
至此,历时三十六天的鄱阳湖之战,
以朱元璋的全面胜利,陈友谅的全面失败而告终。
这一战奠定了朱元璋问鼎天下的基础。
鄱阳湖之战也作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战役之一而载入史册。
对于朱元璋的胜利,生活在周围的老百姓自然也有自己的一套解释,
由于决战的地点在康山,老百姓认为陈友谅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地点选得不好,
"猪(朱)见糠(康),喜洋洋。"所以陈友谅才失败。
如果陈友谅泉下有知,只怕会气活过来。
我们回头来看陈友谅的一生,给他一个公正的评价:
毫无疑问,陈友谅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坏人,
但在那个乱世里,他的行为法则却是当时通用的选择。
如果要生存下去,这似乎又是必然的选择,
他的错误在于将这种法则发展到了极致。
直到走火入魔的地步,迷信暴力,
不讲基本的信义,使他丧失了人心。
但他又是一个真正的枭雄,他坏事作尽,
却又敢作敢当(后来的朱元璋也没有能够做到),
具有极强的军事和政治才能,反抗元朝统治,
能够自始至终,从来没有向元朝妥协,坚持到了最后。
从这个角度看,他也是条好汉。
可惜,在这个乱世里,
他只是个枭雄,真正的英雄是朱元璋。
此时的朱元璋已经不再是那个贫农乞丐,
他已经成为了地主,他是怎样变成地主的,
这其中牵涉到一个封建社会的历史规律问题,我们有必要探讨一下。
希望在轻松之中将明朝的事情和一些制度规律讲述给大家,
所以这些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我们也要探讨,
这样才能对明朝有一个理性和规律性的认识。这样的讨论之后还有很多。
在封建社会中,农民起义成功后,
那些以平分土地为目标的农民领袖都变成了大地主。
几千年来,历史无非是姓刘的地主赶走姓项的地主,
姓李的地主取代姓杨的地主,从无例外。这似乎是个魔咒。
要解释这个问题,完全可以写一篇论文,
文章的名字应当是《论农民起义后土地生产关系的变更与土地契约从属的再分割》,
当然了,这样的文章大家有无兴趣看,
那是要打个问号的,所以我们会用另一种方式来解释。
比如一个农民领袖张三,起义后召集了三万人,
占据了一块地盘,他有一件事情是必须要做的,就是吃饭。
因为农民起义军也是军队,也是人,是人就要吃饭,
怎么养活三万人呢,这个时候张三最直接的解决方法应该是去抢地主家的粮食,
但问题在于,地主家也不是银行的提款机,
想取多少就有多少,把地主抢光了,吃什么呢?
地主(这两字要读重音)家也没余粮啊!
这个时候,张三手中有的只是土地,
他就必须召集农民,
将地分给他们,然后向他们收租,于是农民领袖张三就变成了地主张三。
而封建社会的中国,不存在其他的选择,
不是做农民,就是做地主,商人固然可以成为另一个选择,
但当时商人没有形成一股独立的政治力量。
他们不可能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
封建社会的农民也不可能要求实施资本主义。
每一种主张的背后,
都隐藏着某种势力或者利益的群体。
如房地产商一定说房价会不停的涨,
电信公司一定说自己的收费很便宜一样。
而农民的主张只可能是种地或者收租。
一位著名的历史学家说过,
农民两千年的起义只是为了一块土地!
不是农民就是地主!别无选择!
在解决了陈友谅的问题后,
朱地主向比他更有钱的张地主发动了进攻。
至正二十四年(1364)正月,朱元璋即吴王位,
他终于完成了从农民向王侯的转变过程(之前他一直没有封王),
历史上为了将他与张士诚的吴区分开来,称这个政权为西吴,张士诚为东吴。
然而有的史料上记载着朱元璋自立为吴王的字样,
大家仔细研究一下就会发现,这句话里自立二字很值得推敲。
因为韩林儿此时还是名义上的皇帝,要成为吴王要经过他的批准,
批准后就是合法的,如果朱元璋是自立,明显就是一种犯上的行为,
并没有得到韩林儿的诏书。韩林儿是否心怀不满,
不肯下诏书任命朱元璋呢,这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至正二十五年,朱元璋在经过周密准备后,发兵进攻东吴。
八月出兵,不到半年,便工区了江苏一带的大片地区,
如徐州、盐城、泰州等,甚至还包括张士诚原先的根据地高邮。
眼看朱元璋就要踢开他前进路上最后一块拦路石,
与元朝政府决战,此时,一个意想不到的消息让他惊呆了。
正在他征战江苏的时候,密探告诉他,
他的亲侄子,战功卓著的朱文正已经勾结了张士诚,准备出兵讨伐他。
朱元璋之前也曾被人背叛过,
然而,朱文正的叛变,却让他真正陷入了痛苦中,
连自己最信任的亲侄子,得力大将都要背叛自己,到底是为了什么!
其实原因很简单,只是为了官位。
在朱元璋打败陈友谅后,他论功行赏,
由于朱文正是他的侄子,立功最大。
所以他先问朱文正有什么要求,要封什么官。
朱文正颇有些大将风度,对朱元璋说,
咱俩是亲戚啊,你先封别人吧,我对这些没什么兴趣。
朱元璋听了大喜过望,觉得自己的这个侄子真是个人才,
识大体,顾大局。于是就把好的位置封给了别人,仍旧让朱文正来守江西。
他哪里知道,朱文正是跟他客气客气的,
就如同拍卖行里的叫价,他是等着朱元璋提高价钱,
挽留他一下,说出如你一定不能推辞这类的话,
没有想到朱元璋居然不抬价,直接敲了榔头。
成交!
朱文正的不满终于爆发了,守洪都是我功劳最大,
论功行赏却没有我,他怎么想也想不通,整日借酒浇愁,
还公然出外强抢民女,卖官赚钱。
但这仍然不能让他达到心理平衡,
每当他看到那些手下在应天这些富庶的地方耀武扬威,
而自己只能守着江西,都会从心底里对朱元璋表示不满。
当这种不满到达顶点,他就必然走向极端。
就在他紧锣密鼓的准备时,朱元璋知道了这个消息。
他丢下了手中的工作,亲自来到洪都。
他要清理门户。
朱文正和朱元璋的见面很有戏剧性,看到朱元璋时,朱文正就懵了。
朱元璋却一点也不懵,他充分表现了自己质朴的本性,
没有讲诸如今天天气很好啊,你好象长胖了之类的寒暄话,
一点也不玩虚的,直接用鞭子去抽朱文正,一边打还一边说:小子,你想干什么!
朱元璋本来想处死朱文正,但由于马皇后的劝阻,
他没有这样做,而是将他关了起来。客观的讲,朱元璋对朱文正还是不错的,
他在之后的洪武三年(1370)封朱文正年仅八岁的儿子为王,并就藩桂林。
无论怎么说,错误在朱文正的一边。
这个战功卓著,颇具天才的将领就这么结束了他的光辉一生,
最后在囚禁中死去。他的悲剧源自于他的性格,
他性格乖张,心胸狭窄,品行不佳,即使不坏在这件事上,
总有一天,也会因为其他事情惹祸。从这个角度看,他的悲剧是注定的。
性格决定命运啊!
这件事情却给朱元璋造成了极大的心理阴影,
他从此不敢相信任何人,
连自己最放心,最得力的侄子都背叛自己,还有何人可以相信?
解决这件事情后,朱元璋接着对付他的老对头,张士诚。
至正二十五年的战争已经把张士诚赶出了长江以北,
东吴军缩在江杭一带,也就是今天的苏州和杭州。
张士诚似乎还不明白自己的处境,他还想占据所谓的江南半壁,当他的富地主。
可是朱地主用行动告诉了他,天下只能有一个最大的地主,而这个人绝对不会是你张士诚。
至正二十六年(1366),朱元璋率领他的全部精英,以徐达常遇春为主帅讨伐张士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