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业奉献 致敬中国骄傲,体悟国士精神。 做学问,他求真务实;救患者,他无畏逆行! 从非典到新冠,一番番挺身而出,一次次不负人民。 从火线宣誓到迎战病毒,护山河无恙,凝华夏齐心! 大家好,我是张雪迎,欢迎收听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网易云音乐联合推出的《你好,钟南山》音频节目。 在故事里感悟,奋斗者负重前行,步履铿锵; 在声音中探寻,追梦人追光而上,乘风破浪。 “我们要尽力降低病死率!”病情就是号角、时间就是生命。 虽已84岁高龄,仍要坚守一线,查病房、救重症、不辞辛劳…… 今天我们就通过“心系病人”的钟南山,聊聊青年人的责任与担当。 2020年3月13日下午, 伴着早春的第一缕暖风吹过, 为疫情奔波了将近两个月的钟南山, 久违地露出一丝笑容, 紧皱的眉头终于渐渐舒展开来。 今天,是个值得庆祝的日子。 在中山市小榄人民医院和中山市第二人民医院ICU病房里住了42天的彭女士, 终于可以转到普通病房了。 回想起自己在“鬼门关”的经历, 彭女士感慨万千, 因为她还有另一个身份,一位年轻的准妈妈。 事情还要从42天前说起, 2月1日,广东中山市小榄人民医院接到一例特殊的新冠确诊病例: 怀孕逾35周的孕妇。 创生与毁灭的叠加, 好像是命运跟她开的一个玩笑, 让彭女士无力对抗。 休克、呼吸窘迫,一系列高危、致死信号接踵出现…… 时间就是生命,而且还不止一条。 从一开始,救援就达到了“争分夺秒”的程度。 彭女士被紧急转送到中山市第二人民医院, 忙碌在广医一院的钟南山随即火速参与远程会诊连线, 当听闻患者才31岁、还有身孕在身, 他语重心长地对医护人员说:“这么年轻的生命,一定要救活她!” “拜托你们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 在钟老和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 危重病患者彭女士的命, 硬是被他们从死神手里给夺了回来。 每每看到患者康复, 都是钟老最开心的时候。 因为在他的眼里,病人就是亲人。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 《广州日报》就曾报道:钟南山一直照顾广州一间小煤店的困难职工屈洁琼, 从病情到生活,时间长达十几年, 直到1996年屈洁琼病逝。 临终前,屈洁琼说,钟南山如同她的再生父母。 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已经成为了钟南山的习惯。 每当冬天来临,他都要用手焐热听诊器,才给病人听诊。 即便已是耄耋高龄,在给病人看病的时候, 他都是主动俯下身子,把病人扶起来做触诊, 然后再扶着病人躺下,为病人掖好被子。 无论病人是少年还是壮年,也无论病人的病情如何, 即使有严重的传染性,钟南山也都一视同仁。 有的时候,病人要从西安或者是别的地方来广州看病, 钟南山就告诉病人不必跑这么远。 他给病人介绍一个当地医生,让病人在当地就医、开药。 他说,医院这么做,安排本地就医我们的收入是会少一点, 但是要为病人去考虑。 有的时候,病人没有钱,医生要尽量为病人提供一个简单的治疗方法;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是,医生必须教会病人如何用药。 一切从病人角度出发,一切为了治病救人, 绝不局限于自己的专业,是钟老的一贯作风。 只要遇到呼吸系统疾病以外的问题, 他便会组织不同学科的医生一起来会诊解决。 “医生给病人看病,不能像铁路警察,各管一段。”钟南山如是说。 时时刻刻为患者着想,钟南山不仅自己做到了, 还在用实际行动影响着一批又一批的学子。 他常常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 要长期跟踪研究病人病情、不要轻信权威论断, 遇上疑难杂症不要怕难、要去享受挑战的过程。 他常说:“病人到了你这里,你还是解决不了问题,那他找你有什么用呢?不要说凡是自己搞不定的,就转上去算了,要想办法,要学会思维的方式,要为病人考虑。” 曾经,西安有个矿工的女儿,14岁,患了很严重的哮喘。 这病发作起来很吓人,钟南山一直安慰她不要紧张。 在广州治疗时,她还发作过一次,这引起了钟老学生的怀疑:“为什么我们这么用药,她还发作呢?” 钟南山并没有急于下定论,而是让学生长期跟踪观察, 在发展中找寻办法,用事实来回答事实。 一段时间后,随着更多的检查报告比较, 大家渐渐发现:真正影响患者的根本不是什么哮喘,而是由于常年烦闷郁积于胸造成了心理问题, 患者不知道该如何排解不开心,只好通过“疯癫的状态”来获得片刻的安宁。 于是,他们请来了心理医生来进行干预,再配合相关的药物, 渐渐地、“哮喘”问题也被治愈了。 “我们做医生的,不光要懂治病,还要会救人, 想尽一切办法解决病患的各类问题,让病人可以完全放心的信任你,才是真正的医德。”钟南山如是说。 时时刻刻为患者着想,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 这不仅是钟院士的写照,更是全体中国医护工作者的写照。 特别值得骄傲的是,在此次抗疫斗争中,越来越多青年人挺身而出,上演了一幕幕荡气回肠的青春史诗。 在4.2万多名驰援湖北的医护人员中, 有1.2万多名是“90后”,其中相当一部分还是“95后”甚至“00后”。 他们戴上口罩、护目镜,穿上防护服,向险而行。 为了不浪费防护服,有更多时间和精力照顾患者, 他们常常不喝水、也不吃东西; 脸上被口罩压出血印、起了水泡,依然坚守一线,照顾每个患者的起居; 夜晚值班不敢睡,清理排泄物不怕脏; 他们说:“想让救治的遗憾少一些,这样患者的希望才会多一些”…… 曾经被说娇滴滴的一代,正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肩负起时代赋予的新使命。 同样的一幕还发生在东京奥运赛场上。 从顶住压力、一枪夺首金的杨倩到千锤百炼造就“水花消失术”的全红婵, 一个个“00后”小将不仅走到了前台,还赢得了荣耀,逐渐成为为国争光的主力军。 据统计,这次出战东京的“00后”多达50余名,他们个个都是好样的! 青春的力量,时代的脊梁,让我们一起为勇于担当中国青年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