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053 明朝,疆域虽然不及元朝,但已北抵蒙古,西达西域,东北控制女真,西南拥有西藏, 并有朝鲜、安南(今越南)为属国,其影响力和控制力更是远播四方, 在大明帝国统治下的百姓们终于摆脱了战乱和流浪,不再畏惧异族的侵扰, 因为这个强大的国家足可以让他们引以为傲,并自豪地说:我是大明的子民, 虽然明帝国十分强大,但捣乱的邻居还是有的,也多多少少带来了一些麻烦, 而最早出现麻烦的地方,就是安南,安南(今越南),又称交趾,汉唐时为中国的一部分, 到了五代时候,中原地区打得昏天黑地,谁也没时间管它,安南便独立了, 但仍然是中国的属国,且交往密切, 明洪武年间,朱元璋曾册封过安南国王陈氏,双方关系良好, 自此安南仿效朝鲜,向大明朝功,且凡国王继位等大事都要向大明皇帝报告, 得到正式册封后方可确认为合法, 在建文帝时期,安南国内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由于有人及时封锁了消息,大明对此一无所知, 永乐元年,安南国王照例派人朝贺,朱棣和礼部的官员都惊奇的发现, 在朝贺文书上,安南国王不再姓陈,而是姓胡, 文书中还自称陈氏无后,自己是陈氏外甥,被百姓拥立为国王, 请求得到大明皇帝的册封,这篇文书看上去并没有什么破绽,事情似乎也合情合理, 但政治经验丰富的朱棣感觉到其中一定有问题,便派遣礼部官员到安南探访实情, 被派出的官员名叫杨渤,他带着随从到了安南, 由于某些未知原因,他在安南转了一圈, 回朝后便证明安南国王所说属实,并无虚构,朱棣这才相信,正式册封其为安南国王, 于是安南的秘密被继续掩盖, 事后看来,这位杨渤如果不是犯了形式主义错误,就是犯了受贿罪, 但黑幕终究会被揭开的,永乐二年,安南国大臣裴伯耆突然出现在中国, 并说有紧急事情向皇帝禀报,他随即被送往京城,在得到朱棣接见后, 他终于以见证人的身份说出了安南事件的真相, 原来在建文帝时期,安南丞相黎季犛突然发难, 杀害了原来的国王及拥护国王的大臣,自后他改名为胡一元, 并传位给他的儿子,并设计欺骗大明皇帝,骗取封号, 裴伯耆实在是一等一的忠臣,说得深泪俱下,还写了一封书信, 其中有几句话实在感人:“臣不自量,敢效申包胥之忠,哀鸣阙下, 伏愿兴吊伐之师,隆继绝之义,荡除奸凶,复立陈氏,臣死且不朽!” 裴伯耆慷慨陈词,然而效果却不是很好, 因为朱棣是一个饱经政治风雨的权场老手,对这一说法也是将信将疑, 而且从裴伯耆的书信看来,很明显,此人的用意在于借明朝的大军讨伐安南, 这是一件大事,朱棣是不可能仅听一面之辞就发兵的, 于是,朱棣并没有马上行动,而是安排裴伯耆先住下,容后再谈, 然而同年八月,另一个不速之客的到来打破了朱棣的沉默, 这个人就是原先安南陈氏国王的弟弟陈天平, 他也来到了京城,并证实了裴伯耆的说法, 这下朱棣就为难了,如果此二人所说的是真话,那么这就是一起严重的政治事件, 必须出兵了,可谁又能保证他们没有撒谎呢, 而且最重要的问题在于,朱棣以前并没有见过陈天平, 对他而言,这个所谓的陈天平不过是一个来历不明的人, 万一要听了他的话,出兵送他回国, 最后证实他是假冒的,那堂堂的大明国就会名誉扫地,难以收拾局面, 这真是一个政治难题啊, 然而朱棣就是朱棣,他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解开了难题, 大凡年底,各国都会来提前朝贡,以恭祝大明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安南也不例外,就在这一年年底,安南的使臣如同以往一样来到明朝京城, 但他们绝没有想到,一场好戏正等待着他们, 使臣们来到宫殿里,正准备下拜,坐在宝座上的朱棣突然发话: “你们看看这个人,还认识他么?” 此时陈天平应声站了出来,看着安南来的使臣们, 使臣们看清来人后,大惊失色,出于习惯立刻下拜,有的还痛哭流涕, 一旁的裴伯耆也十分气愤,他站出来斥责使臣们明知现任国王是篡权贼子,却为虎作伥, 安南使臣们惶恐不安,无以应对, 老到的朱棣立刻从这一幕中明白了事情的真相, 他拍案而起,厉声斥责安南使臣串通蒙蔽大明,对篡国奸臣却不闻不问的恶劣行径, 在搞清事情经过后,朱棣立刻发布诏书, 对现任安南国王进行严厉指责, 这件事情如果没有一个让自己满意的答复,就要他好看, 朱棣的这一番狠话很见成效,安南现任胡氏国王的答复很快就传到了京城, 在答复的书信中,这位国王进行了深刻的批评和自我批评, 表示自己不过是临时占个位置而已,国号纪年都没敢改, 现在已经把位置空了出来,诚心诚意等待陈天平回国继承王位, 这个回答让朱棣十分满意,他也宽容的表示, 如果能够照做,不但不会追究他的责任,还会给他分封土地, 然后,朱棣立刻安排陈天平回国, 话虽这样说,但朱棣是个十分精明的人, 他深知口头协议和文书都是信不过的(这得益于他早年的经历), 因为当年他自己就从来没有遵守过这些东西, 为保障事情的顺利进行,他安排使臣和广西将军黄中率领五千人护送陈天平回国, 按照朱棣的设想,陈天平继位之事已是万无一失, 可是之后发生的事情只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耸人听闻, 黄中护送陈天平到了安南之后,安南军竟然设置伏兵在黄中眼皮底下杀害了陈天平, 还顺道杀掉了明朝使臣,封锁道路,阻止明军前进, 消息传到了京城之后,朱棣被激怒了,被真正的激怒了, 真是胆大包天! 阳奉阴违也就罢了,竟然敢当着明军杀掉王位继承人,连大明派去的使臣都一齐杀掉! 不抱此仇,大明何用!养兵何用! 胡氏父子安心了,陈氏的后人全部被杀掉了,还顺便干掉了明朝使臣, 他虽然知道明朝一定会来找他算账,但他也早已安排好了军队防御, 并在显要位置设置了关卡, 只要占据有利地势,再拖上了几年,明朝也不得不承认自己的地位, 这就是胡氏父子的如意算盘, 算盘虽然这样打,但他们也明白,明朝发怒攻打过来不是好玩的, 于是他们日夜不停操练军队,布置防御,准备应对, 但出乎他们意料的是,过了三个多月,明朝那边一点动静都没有, 莫非他们觉得地方偏远,不愿前来? 胡氏父子没有高兴多久,战争的消息就传来了, 明朝军队已经正式出发准备攻取安南, 这早在胡氏父子的预料之中, 一切防御工作都已经预备好,没有什么可怕的, 这对父子之所以还能如此打肿脸充胖子,强装镇定, 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这父子两个并不知道为何明朝要过三个月才来攻打他们, 那是因为军队太多,需要动员时间, 多少军队需要动员几个月? 答:三十万, 当然了,根据军事家们的习惯,还有一个号称的人数, 这次明军军队共三十万,对安南号称八十万, 胡氏父子从手下口中听到这个数字后,差点没晕过去, 带领这支庞大军队的正是名将朱能, 此人我们之前已经介绍过多次,让他出征表明朱棣对此事的重视, 朱棣期盼着朱能可以发扬他靖难事后的无畏精神,一举解决问题, 明军的行动计划是这样的,分兵两路,一路以朱能为统帅,自广西进军, 另一路由沐晟带领,自云南进军, 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军事计划,凡是攻打安南,必从广西和云南分兵两路进行攻击, 这几乎已经是固定套路,从古一直用到今, 可是意外发生了,朱能在行军途中不幸病倒,经抢救无效逝世, 这也难怪,因为大军出发走到广西足足用了三个月,一路上颠簸不定, 朱能的所有精力在那场惊天动地的大战中已经消耗得差不多了, 再去参加一场战争也太苛责他了,应该休息休息了, 朱能的位置空出来了,代替他的倒也不是外人, 此人就是被朱棣称为“靖难第一功臣”张玉的儿子——张辅, 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因为朱能的突然去世让很多人对战争的前景产生了忧虑, 而这位威信远不如朱能的人能否胜任主帅职位也很让人怀疑, 面对下属们不信任的目光,召开了第一次军事会议, 他详细地介绍了作战方针和计划, 其步骤之周密精确让属下叹服,在会议的最后, 张辅说道:“当年开平王(常遇春)远征中途去世,岐阳王(李文忠)代之,大破元军! 我虽不才,愿效前辈,与诸位同生共死,誓破安南!” 在稳定士气,准备充分后,张辅自广西凭祥正式向安南进军, 与此同时,沐晟自云南进军,明军两路突击,向安南腹地前进, 事实证明,安南的胡氏父子的自信是靠不住的, 张辅带兵如入无人之境,连破隘留、鸡陵两关,一路攻击前行, 并在白鹤与另一路沐晟的军队会师, 至此,明军已经攻破了安南外部防线,突入内地, 现在横在张辅面前,阻碍他前进的是安南重镇多邦, 多邦虽然是安南重镇,防御坚固,但在优势明军的面前似乎也并不难攻克, 这是当时大多数将领们的看法, 张辅派出了许多探子去侦查城内的情况,直觉告诉他,这座城池并不那么简单, 张辅的感觉是正确的,这座多邦城不但比明军想象的更为坚固, 在其城内还有着一种秘密武器——大象, 安南军队估计到了自己战斗力的不足,便驯养了很多大象, 准备在明军进攻时放出这些庞然大物,突袭明军, 大象这种动物皮厚、结实又硕大无比, 战场之上,仓促之间,一般的刀枪似乎也奈它不何,该怎么办呢? 这时有人给张辅出了一个可以克制大象的主意, 不过在今天看来,这个主意说了与没说似乎没有多大区别, 这条妙计就是找狮子来攻击大象,因为狮子是百兽之王,必定能够吓跑大象, 我们暂且不说在动物学上这一观点是否成立,单单只问一句:去哪里找狮子呢? 大家知道,中国是不产狮子的,难得的几头狮子都是从外国进口的, 据<后汉书>记载,汉章帝时,月氏国曾进贡狮子, 此后安息国也曾进贡过,但这种通过进贡方式得来的狮子数量必然不多, 而且当年也没有人工繁殖技术,估计也是死一头少一头, 就算明朝时还有狮子,应该也是按照今天大熊猫的待遇保护起来的, 怎么可能给你去打仗? 那该怎么办呢,狮子没有,大象可是活生生的在城里等着呢, 难不成画几头狮子出来打仗? 答对了!没有真的,就用画的! 当年的张辅就是用画的狮子去打仗的, 张辅不是疯子,他也明白用木头和纸糊的玩意儿是不可能和大象这种巨型动物较劲的, 不管画得多好,毕竟也只是画出来的,当不得真, 作为一名优秀的将领,张辅已经准备好了一整套应对方案, 准备攻击防守严密的多邦城, 张辅的数十万大军在多邦城外住了下来,但却迟迟不进攻, 城内人的神经也从紧绷状态慢慢松弛了下来, 甚至有一些城墙上的守兵也开始和城边的明军士兵打招呼, 当然了,这是一种挑衅,在他们看来,自己的战略就要成功了, 明军长期呆在这里,补给必然跟不上,而攻城又没有把握,只有撤退这一条路了, 安南守军不知道的是,其实明军迟迟不进攻的理由很简单: 刀在砍人之前磨的时间越久,就越锋利,用起来杀伤力也会更大, 在经过长时间等待后,明军于十二月的一个深夜对多邦城发起了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