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039 铁铉并不是那种幼年熟读兵法,闻鸡起舞的游侠之人, 在此之前,他的人生就是读好书和做好官, 第一次看到战场上血腥**的场面, 他也曾经犹豫和胆怯过,以他的官职, 如果愿意投奔朱棣,是能够捞个好前途的, 但他最终选择了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信念, 因为在他的眼中, 朱棣并不是什么遭受奸臣**,被逼靖难的英雄, 而只是一个搅乱太平盛世,图谋不轨的乱臣贼子, 他的道德观念使得他无法去接受这样的一个人成为**新的主宰, 不接受是容易的,但要挺身而出反抗就难了, 铁铉虽然是个书生,却也明白**绝非儿戏, 如果选择对抗,他就将面对这个时代最为优秀的统帅——朱棣, 拿什么去对抗这个可怕的敌人呢,四书五经?仁义道德? 这些都没有用,但铁铉由他自己的武器, 那就是**的热情和不屈的信念, 在他组织士兵赶往济南的路上,他遇到了一个叫高巍的人, 正是此人坚定了他的意志, 高巍,辽州(今山西左权县)人, 他与铁铉很早就相识,且情谊深重, 就在官员们纷纷跑去投靠朱棣时, 高巍却从朱棣的属地里逃了出来, 他的目的和铁铉是一致的——以身许国, 铁铉在临邑遇到了这位老相识, 两人抱头痛哭,立誓尽责守护济南,至死方休! 除了铁铉和高巍外, 另一个平凡的官员也因为他英勇不屈的事迹在历史上留下了他的名字, 这个人叫王省, **到来之前,他在济阳担任教喻的职务,过着平静的生活, 所谓教喻是官方的教职,相当于今天的教育局官员, 他的日常工作就是教授学生知识, 李景隆溃败之后,他被攻入城中的被军士兵抓获,逼他投降, 但他英勇不屈,慷慨陈词,北军士兵竟然为他所感动,放走了他, 但更出人意料的事,他被放走后并未回家继续过自己的日子, 而是召集他的学生们,在平日上课的明伦堂教授了他人生中的最后一堂课, 他对自己的学生说道: “我平时教了你们很多东西,但其中要义你们未必知道, 今天我就告诉你们,其中精髓就在于此堂之名明伦二字,请诸君牢记,” 说完他便以头撞柱而死, 学生们见此惨状嚎啕大哭,上前救护,已然回天乏术, 王省不畏强权,不求苟活,为自己的信念而死,死得其所,死得其所, 已经死去的王省和正在赶路的铁铉是相同的人, 他们都为了自己心中的信念而奋斗, 区别只是在于一个报国无门,一个效力有方而已, 铁铉和高巍两个人以必死的决心带领一群残兵奔赴济南, 可当他们到达济南后,却意外的发现李景隆又吃了一次败仗, 原来李景隆一口气逃到济南后,整顿了部队,此时他的手下还有十几万人, 他本打算抵抗一下,没有想到朱棣没有留给他这个机会, 朱棣率领大军向李景隆发动了猛烈的进攻, 而李景隆已经被打出了恐朱症,一触即溃, 这次他逃得更为彻底,单人匹马跑了回去,把十几万将士都送给了朱棣, 铁铉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进入济南的, 他不会想到,作为一介书生的他将在这里立下不朽功绩, 并为这个城市的人世代传颂, 就在济南城中,铁铉遇到了另一个影响他一生的人, 此人叫盛庸,是李景隆手下的都指挥使, 这位盛庸名中虽有一个庸字,但他本人却绝不昏庸, 相反,他是一个极具军事才能的将领, 李景隆的逃走对他们而言也算是一件好事, 铁铉和盛庸终于可以摆脱这个蹩脚的家伙,去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奇迹, 此时的济南城里,挤满了人心惶惶的逃难百姓和打了败仗的残兵败将, 治安情况也不好,有战斗力的士兵极度缺乏, 铁铉面对的就是这样一个烂摊子, 而且上天也没有给他更多的时间, 朱棣已经带领着他的十几万**准备攻城了, 这又是一场看似胜负悬殊的较量, 很多人如果处在书生铁铉的角色上,早就开门投降了, 事实摆在那里,李景隆最强大的六十万**已经被打垮了, 现在城内的不过是些漏网之鱼, 朱棣似乎也是这样认为的, 他一反常态,不再畏首畏尾, 而是第一次主动采取攻势,他把自己的所有**列队扎营于城下, 他已经打败了所有强大的敌人, 拥有了更强的实力,无数的州府都投降于他, 他决定改变自己的战术,硬拼一下,他要让这座城市彻底屈服于他, 朱棣过于得意忘形了, 他似乎忘记了他当年是怎样战胜比自己强大的敌人的, 决定**胜负的并不一定是先进的武器和士兵的数量, 而是人的决心和智慧, 铁铉虽然不是科班出生,不懂得军事, 但他是一个极有悟性的人,他在严酷的战胜中锻炼了自己, 了解了**的规律,并最终被推举为济南城的镇守者, 而具有丰富军事经验的盛庸更是成为了他的得力助手, 这两个人的组合将在今后数年内让朱棣寝食难安, 朱棣在准备妥当后,派遣士兵向济南发动了进攻, 北军日夜攻打,铁铉亲自在城上指挥战斗,身先士卒, 他的这种行为感动了原本垂头丧气的士兵们, 在这些战败者的眼中,铁铉是一个可以信任和依靠的人, 在防守官兵士气大振,连续打退朱棣多次进攻, 北军在城下徘徊数日,始终不得门道, 每天除了抬回无数具尸体,再无任何进展, 朱棣向来不是一个蛮干的人, 他观察了济南的地形后,想出了一条很是毒辣的计策, 他决堤放水,希望用洪水淹没济南城,并摧毁城内守军的意志, 这一招确实厉害,守军是不可能一边游泳一边打水仗的, 而这种人为的灌水法用编织袋是堵不住的, 眼看城池就要失守,但铁铉并不慌乱, 他想出了一个绝妙的方法, 不但可以缓解眼前的危机,还有希望毕其功于一役, 他预备了一千人前去诈降,并希望朱棣单骑入城接受投降,以表明他的诚意, 他相信,在危急时刻的投降,朱棣是不会怀疑的, 果然,朱棣上当了,他真的是一个人来的, 济南城城门大开,似乎在等待着它的新主人的到来, 而实际上,这座不设防的城市是铁铉张开的一口麻袋,正等待着猎物的到来, 就在朱棣骑马即将进入城内时, 城内忽热有人叫了一声:“千岁!” 这正是行动的暗号,叫声未绝, 从城门上突然降下类似武侠片中机关的铁板,意图将朱棣困在城内, 这算得上是一个极为精妙的设计, 可惜,那位操作的仁兄手稍微急了点, 铁板没有隔住朱棣,却正好打在他的马头上, 朱棣被这道天降铁板搞懵了,他慌不择路,立刻换了一匹马逃命去了, 这件事情使得朱棣十分气恼, 他难得信一回别人,却被欺骗了, 他那并不纯洁的心灵受到了铁铉无情的伤害, 于是他再次命令士兵猛攻济南城,但济南仍旧防守严密, 朱棣一连打了三个月,都没有任何进展, 为了打破僵局,朱棣决定使用他最后的秘密武器——大炮, 明代的大炮已经广泛应用于战场, 在靖难之战中,南北两军都使用这种武器, 但总体而言,北军使用的频率要少得多, 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北军以骑兵为主, 而朱棣的战术是突袭, 这样的战术特点决定了他们不愿意也不可能随时带着这些动辄几百公斤重的大家伙, 但现在既然是攻城战,大炮就派得上用场了, 这下铁铉终于要面对他镇守济南以来最大的危机了, 当时铁铉的手中没有火箭炮, 凭着火铳和弓箭也是不可能摧毁对方的炮兵阵地的, 他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北军士兵一边唱着小曲,一边装填**, 然后点燃引线,把特制的礼物——各种大铁球,以空降的形式送给自己, 当然了,能人总是能够从没有办法的地方想出办法来的, 如果铁铉真的无计可施,让北军就此攻破城池, 相信济南城内就不会到今天还有纪念他的铁公祠了, 顺便说一句,我也曾经去拜过, 单凭他处理这次炮轰济南的危机时表现出来的智慧, 他也有资格被后人崇拜了, 正当朱棣准备好大炮和**准备炮轰济南城时, 城头上出现的一幕让他目瞪口呆, 他立刻下令不许开炮,因为当他看到城头上铁铉挂出来的那些东西时, 他知道,打不打得下济南只是小事情, 要是开炮把这些玩意打坏,那才真是**烦, 到底是什么东西让朱棣如此投鼠忌器呢? 铁铉手中似乎也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了, 而且即使有什么值钱的玩意, 只要开炮打进城去,所有的一切都将归自己所有了,还忌讳什么呢? 事情滑稽就滑稽在这里,铁铉挂出的这些玩意一点不值钱, 但却是真要命,就算你打死朱棣他也是不敢开炮的, 原来铁铉找人连夜做了十几个大牌子, 上面工工整整地写了“大明太祖高皇帝神牌”几个大字,挂在城墙的四周, 这些木牌子真是比防弹衣还顶用, 朱棣在城下气急败坏,破口大骂,但就是不敢动真格的, 而这一切都早在铁铉的预料之中, 要知道这个世界上的事情没有朱棣不敢干的, 他敢对皇帝无礼,敢瞧不起皇帝,还敢公开造反, 而这些木牌不过是用普通的木头写上几个字而已, 为什么铁铉断定朱棣绝对不敢损坏这些木牌呢? 如果说当时有心理战的话,那么铁铉应该就是其中高手, 他准确地抓住了朱棣的弱点, 朱棣弱点并不多,但确实是有的, 他的弱点就是出兵的理由, 虽然天下所有的人都知道朱棣是反贼, 但是朱棣毕竟还是有一定的理论支持的, 这个支持就是他老子朱元璋的遗训, 所谓藩王靖难,扫除奸臣是也,其实也就是用老子来压孙子, 可是现在铁铉挂出这些自己父亲的神牌, 如果用大炮攻城的话,岂不是连老爹的神位也敢毁? 这是万万使不得的, 朱棣何尝不知道这些所谓神牌可能是铁铉派人上山砍了木头下来, 找几个测字先生写的,有何神圣性可言, 但奇怪就奇怪在这里, 大家都知道这玩意是假的,可就是没人敢动手去砸了它, 而朱棣这种既当**又想立牌坊的心里也被铁铉充分利用, 弄出了这么一幕滑稽戏, 城下的朱棣大炮齐备,兵马强壮, 只要命令开始攻击,济南唾手可得, 可他暴跳如雷,有怒难发,就是不敢开炮, 城上的铁铉得意洋洋,敲打着那些昨天可能还是山中林木的所谓神牌, 以挑衅的眼光看着下面的朱棣, 那意思似乎是说:有种你就开炮啊! 朱棣没种开炮,只好收兵回营, 这应该是朱棣军事生涯中最为窝囊和郁闷的一天, 这一幕后来被很多电视剧引用,皆未注明转载, 在此本人也为铁铉先生申明一下,此举为铁铉先生原创, 他的智慧和这种玩弄敌军于股掌之间的气魄确实值得我们景仰, 朱棣终于感觉到了自己对手的强大, 一群残兵败将,一个没有打过仗的书生, 一座似乎踢一脚就会落下几块砖头的城池,居然挡住了自己, 济南并不属于我,至少现在不是,还是班师回去吧, 可是他想走就能走得了吗,城中的铁铉敏锐地发觉了朱棣撤退的迹象, 他和盛庸率军追击,狠狠地打了一次落水狗, 朱棣慌不择路,一退几百里,铁铉趁势进攻,收复德州, 铁铉和盛庸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 敢于迎战强大的朱棣, 并凭借自己不懈的努力和坚持的信念获得了济南守备战的胜利, 为下一步的反攻争取了时间,可谓挽狂澜于既倒, 而铁铉也因他在战役中表现出来的智慧和勇气, 作为一位传奇人物为济南人所铭记, 此战的胜利给长期以来郁闷无比的建文帝带来了一丝曙光, 他晋升铁铉为山东布政使,之后又让他担任了兵部尚书, 这位并非干军事出身的书生能够担任最高军事长官, 实在要感谢朱元璋的清除功臣活动和李景隆的愚蠢无知, 而建文帝终于也做出了一个十分英明的决定, 他撤换了李景隆总司令的职务,并将此职授予盛庸, 事实证明,在当时,盛庸确实是这个职务最适合的人选, 同时,逃跑比赛冠军李景隆一溜烟回到了京城, 这位仁兄实在是让人无话可说,出师时候的六十万大军输得一干二净, 只剩下了他本人光着**跑回来, 连当初保举他的黄子澄都想拿把刀砍死他, 黄子澄觉得自己罪孽深重,恨透了李景隆, 便联同御史大夫练子宁和御史叶希贤向建文帝慷慨陈词:立斩李景隆! 但是建文帝拒绝了他们的要求, 他拒绝的理由似乎也很充分,李景隆是他的亲戚, 建文帝一向以慈悲为怀,具有博爱精神, 对造自己反的叔叔都关爱有加,更何况是一个打了败仗的表亲, 而且在他看来,李景隆打败仗已经是即成事实, 杀掉他没有多大用处,养着他也不过每年多废点粮食,何必一定要取人性命呢? 不管怎样,南军方面终于从开战后的一头雾水,稀里糊涂的状态中恢复过来, 他们确实找到了能够对付朱棣的将领,并开始积聚反攻的力量, 经过休整后,重新布置的南军准备向朱棣发动反攻, 保守的耿炳文和愚蠢的李景隆将不再出现, 朱棣将面对由新一代的优秀将领组成的南军最强阵容, 也将迎来他人生中最为惨痛的失败, 朱棣从来都不是一个被动挨打的人,在得知盛庸准备北伐后, 他已经提前做好准备,开始了进攻, 建文二年(1340)十一月, 朱棣向南军重兵驻守的沧州发动进攻, 歼灭数万南军,并俘获大将徐凯, 之后朱棣马不停蹄,继续发动猛烈进攻,攻克德州、济宁、临清等地, 此时的统帅盛庸在得知朱棣先发制人后,准确地判断了形势, 并准备转攻为守,吸引北军前进, 他明白小打小闹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与朱棣的决战是在所难免了, 他在仔细勘查地形后,选定了决战的战场——东昌, 这里即将成为北军的集体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