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032 朱允炆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 据史料记载,由于他的头型不好,朱元璋曾经十分不喜欢他, 但朱元璋慢慢发现,这个孩子十分聪明,背书十分在行, 便对他另眼相看,最后立为继承人, 这里也说明一下能力的问题, 在我小时候,我邻居家有个小孩,才五岁就会帮家里打酱油, 居然还会讨价还价,时人皆叹之, 因为每次打酱油都能帮家里省一毛钱,被誉为奇才, 十几年后,我偶然听人说起他待业在家,找不到工作, 不过仍然去买酱油,唯一的区别是副食店的老板再也不肯跟他讨价还价了, 打酱油只是个比方, 这里主要是说明读书的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是不一样的, 书读得好,不代表事情能处理得好, 能列出计划,不代表能够执行计划, 其实朱元璋也并没有把这个复杂的问题抛给毫无经验的孙子, 他为朱允炆留下了一群人,帮助他治理天下, 其主要成员有三个人,他们也成为后来建文帝的主要班底, 先说第一人,洪武年间,朱元璋曾带着几分神秘感, 告诉已经被确认为继承人的朱允炆, 自己已为他选择了一个可以治理天下的人才, 但这个人有个缺点,就是过于傲气, 所以现在还不能用他,要压制他一下,将来才能够成大气, 然后他说出了这个人的名字:方孝孺, 大家应该从朱元璋的话中吸取教训, 一般领导提拔你之前总是要打压一下的, 所谓磨练就是这样来的,千万不要为此和领导闹意见, 否则就真有可能一辈子压制下去了, 说来倒也滑稽,这位方孝孺就是在空印案中被错杀的方克勤之子, 杀其父而用其子,不知这算不算也是对方孝孺的一种压制, 方孝孺自小熟读经书,为人称道,他的老师就是大名鼎鼎的宋濂, 而他自己也常常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 但让他莫名其妙的是,自己名声很大,老师又在朝中为官, 洪武十五年、二十五年,地方政府两次向朱元璋推荐自己, 却一直没有得到任用, 我们知道原因,但当时的方孝孺是不知道原因的, 他就这样等了十年之久,由此可见,领导的想法确实是高深莫测,不可琢磨的, 朱元璋告诉朱允炆,方孝孺是绝对可以信任的, 他的一生都会效忠于你,并能为你治理国家,开创太平盛世, 这话他只说对了一半, 再说第二个人,洪武年间,京城里的谨身殿由于没有安装避雷针,被雷给劈了, 如果是今天大概是要搞个安全宣传的, 教育一下大家,注意天气变化,修好完事, 但在当年,这可是一件不得了的大事, 朱元璋认为是上天发怒了,便决定去祷庙祭祀, 他大概是认为自己确实干了不少错事, 所以这次祭祀他挑选了一批人和他一起去, 挑选条件是极为苛刻的,那就是在九年之内(含九年)没有过任何过失的, 这在洪武朝可真是难过登天了, 那个时候,官员能保住脑袋就不错了, 你就是没错,说不准老朱也能给你挑出错来, 这么看来,能符合要求者还真是需要一颗纯洁的心灵,至少对老朱纯洁, 虽然不多,却也不是没有,齐德就是其中一个, 他因为这件事被朱元璋留意,并记在心中, 祭祀完毕后,朱元璋亲自为齐德改名为泰, 从此齐泰这个名字成为了他一生的代号, 此人是个文人,虽未带兵,却被任命为兵部左侍郎, 朱元璋也曾放心不下,为他举行了一场单独面试, 询问边界将领的名字,齐泰不慌不忙, 从东说到西,从南说到北,毫无遗漏,得了满分, 之后又问各地的形势,齐泰这次没有说话, 从袖子里拿出一本手册,上面的记载十分详细, 朱元璋十分惊讶,大为欣赏, 要知道,这次面试是突然性的,齐泰并未预先做准备, 说明这位仁兄确实是把这些玩意当书来背的,还写成小册子, 随走随看,其用功之热情胜似今日在公交车上背单词的四级考生, 他也将成为建文帝的重臣, 第三个人比较特殊,他从入朝为官时起就是朱允炆的死党,此人就是黄子澄, 黄子澄是江西人,洪武十八年, 他一鸣惊人,在当年的高考中以最高分获得会元的称号, 后被选拔为东宫伴读,这是一个前途远大的工作, 因为太子就是将来的皇帝,能够得到这个职位可见其学问之深, 朱允炆为皇太孙时,他一直陪伴在旁, 而一件事情的发生更是加深了他与朱允炆之间的感情, 有一次,朱允炆在东阁门外唉声叹气, 正好被经过此地的黄子澄看见,他便上前问原因, 朱允炆看他是自己人,便说了实话, 他担心的正是他的那些叔叔们,万一将来要造反可怎么办才好, 没想到黄子澄听后微微一笑,要朱允炆不用担心, 他说:“诸王的兵力只能用来自保而已, 如果他们敢造反,朝廷发兵攻击他们,一定能够取胜!” 然后他又列举了汉景帝时七国之乱的故事来鼓励朱允炆, 表示只要朝廷出兵,叛乱一定会被平定, 朱允炆听见这些话,顿时大感安慰, 他把这些话记在心中,并感谢黄子澄为他指出了一条金光大道, 这又是一个典型的脱离实际以古论今的例子, 试问周亚夫在何处,你黄子澄能带兵打仗吗? 总结以上三人,有几个共同特点, 都是饱读诗书,都是文人,都有远大理想,都是书呆子, 书生误国,并非虚言啊! 建文帝登基后,立刻召回方孝孺, 任命为翰林侍讲,并提升齐泰为兵部尚书, 黄子澄为翰林学士,这三个书生就此成为建文帝的智囊团, 当朱允炆正式成为皇帝后,他找到了黄子澄, 问了他一个问题:“先生,你还记得当年东阁门所说的话吗?” 黄子澄肃然回答道:“从不敢忘记!” 那就动手吧,朱棣迟早要反,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 我的判断没有错,他一定会造反的! 朱棣其实并不想造反,他想当皇帝,但他不想造反, 从经济学上来说,造反的成本太高,而且很容易亏本, 根据以往数据显示,亏本者的结局一般都是死, 相信朱棣在造反前还是仔细读过历史书的, 古往今来,把五胡十六国和五代十国这些小朝代也算在内, 王爷能够造反成功的,扳指头就可以数得出来,估计还不用脚趾, 对于朱棣而言,造反的成本实在太大了, 当年的朱重八,烂命一条、父母双亡、身无长物, 一人吃饱全家不饿,无正当工作,也没有银行存款, 简直就是天生的造反苗子, 可就是这样,他在造反前还左思右想,犹豫不定, 朱棣就不同了,他出生皇族, 有自己的房子和老婆孩子,手下有十几万人,随时听从他的指挥, 王府休闲娱乐一应俱全, 如果想找点刺激,出门左转不远就能碰到邻居——蒙古人, 顺便过过打仗的瘾, 可万一造反失败,房子女人孩子部下都没了,自己的小命也必然不保, 做这样的一笔生意实在是要经过仔细考虑的, 因为走上了这条路,就不能再回头, 此时有一个人打破了朱棣的犹豫,也改变了他的命运, 朱棣还在犹豫之中,建文帝的两位重臣黄子澄和齐泰却已经准备动手了, 说来也是滑稽,虽然这两个人都是书生,却是有样学样,指点诸王, 说今天灭这个,明天解决那个,很快就发生了争论, 偏偏两人都很自负,一个号称满腹韬略,一个自认谋略过人,谁也不服谁, 其实他们大可不必争论,因为当时的天下第一谋士另有其人, 而更不幸的是,这个人正是他们的敌人, 也就是改变朱棣命运的那个人, 洪武十八年(1385),朱元璋从民间选拔十名僧人,准备分给诸位藩王讲经荐福, 对于这些本心并不清静的僧人而言, 选择跟随那位王爷就成了一件重要的事情, 在藩王们到来前,僧人们纷纷议论, 哪个更有钱,哪个更有权,哪里地方好水土佳, 只有一个叫道衍的和尚岿然不动,似乎并不在意这些, 但实际上,他的内心比谁都激动, 因为他等待这个时机,等待那个人已经很久了, 不一会藩王们进来了,原先吵杂的僧人们立刻安静下来, 他们知道决定自己命运的时刻到来了, 道衍用眼睛的余光看见了自己等待的人,他终于来了! 朱棣带着招牌似的微笑一路走来,他并没有注意道衍, 就在他行将经过的时候,这个沉默的和尚突然开口了: “燕王殿下,贫僧愿意跟随您,” 朱棣愣住了,他回头看了一眼这个自荐的和尚,微微一笑, 问出了一句似乎很有必要的话:“为何?” “贫僧有大礼相送,” 这下朱棣真的感兴趣了,自己贵为藩王,要什么有什么, 这个穷和尚还能送什么礼给自己? “喔,何礼?” 到关键时刻了,不能再犹豫了,这个礼物一定能够打动他! “大王若能用我,贫僧愿意送一白帽子给大王!” 朱棣闻听此言,勃然变色, 他虽然读书有限,但王上加白是什么字他还是清楚的, 他快步走到道衍面前,用低严的声音怒斥道: “你到底是什么人,不要命了么?!” 此时的道衍却是笑而不言,似乎没有听到这句话,闭目打起坐来, 这个诱惑太大了,他一定会来找我的, 果然,过了一会,一个低沉的声音在他的耳边响起:“跟我来吧,” 一丝笑容爬上了他的嘴角,属于我的时代到来了,把这个世界搅得天翻地覆!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从事着不同的职业, 种地的农民,做生意的商人,修修补补的手艺人, 他们都是这世上芸芸众生中的一员, 而在他们中间,有一些人却不安于从事这些职业, 他们选择了另一条路——读书, 从圣人之言到经世之道,他们无书不读, 而从这些书中,他们掌握了一些本质性和规律性的东西, 使得他们能够更为理性和客观的看待这个世界, 同时,科举制度也使得读书成为了踏入仕途的一条重要渠道, 于是许多读书人沿着这条道路成为了封建皇帝的臣子,协助皇帝统治天下, 在这些大臣中,有一些更为优秀的人凭借自己的能力成为了精英中的精英, 他们判断问题比别人准确, 懂得如何抓住时机,能更好的解决问题,我们称这些人为能臣, 所谓能臣并不单指正臣、忠臣,也包括所谓的奸臣, 它只用来形容人的能力,而不是立场, 这些人都是真正的精英, 但他们还可以按照人数多少和不同用途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种叫治世之臣,这种人几乎每个朝代都有, 他们所掌握的是圣人之言,君子之道, 其共同特点是能够较好的处理公务,理清国家大事, 皇帝有了这样的臣子,就能够开创太平盛世, 代表人物有很多,如唐代的姚崇宋璟等, 这种人并不少见,他们属于建设者, 第二种叫乱世之臣,他们并不是所谓的奸臣,而是乱臣, 他们掌握的是阴谋诡计,权谋手段,精通厚黑学, 与第一种人不同,他们往往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多年,经历过许多风波, 对人生的黑暗面有着清楚地认识, 这些人的能量极大,往往能够将一个大好的朝代断送掉, 代表人物是安禄山,这种人并不多见,他们属于破坏者, 第三种叫救世之臣,这可是稀有品种, 其遗传率和现世率比熊猫还低,往往上百年才出一个, 这些人兼有上述两种人的特点,既学孔孟之道,又习权谋诡计, 他们能够灵活的使用各种手段治理天下, 并用自己的能力去延续一个衰败朝代的寿命, 其代表人物是张居正,这种人很少见,他们属于维护者, 而这位道衍就是一个典型的乱世之臣, 他并不是个真正的僧人, 在出家以前,他也曾饱读诗书,历经坎坷,满怀报国之志却无处容身, 他的名字叫姚广孝, 姚广孝,长洲人(今江苏吴县),出生于至元十五年,只比朱元璋小七岁, 出生于乱世的他从小好学,擅长吟诗作画, 十四岁出家为僧,取名道衍,交际广泛, 当时的名士如杨基、宋濂等人和他关系都不错, 但他所学习的却不是当时流行的程朱理学和经世之道, 其实和尚学这些也确实没有什么用, 但让人惊奇的是,他也不学佛经,更为人称奇的是, 他虽身为和尚,却拜道士为师! 他的那位道士师傅是个不简单的人,他的名字叫席应真, 此人也是个奇人,身为道士,不去炼丹修道,却专修阴阳术数之学, 所谓阴阳术数之学来源悠久,其内容庞杂, 包括算卦、占卜、天文、权谋机断等, 这些玩意在当时的人看来是旁门左道,君子之流往往不屑一顾, 但实际上,阴阳学中蕴含着对社会现实的深刻理解和分析, 是前人经验的总结和概括, 话说回来,学习这问学问的一般都不是什么正经人, 正经人也不学这些,因为科举也不考阴阳学, 但身怀此学之人往往有吞食天地之志,改朝换代之谋, 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此外学这门学问还是有一定的生活保障的, 搞不成阴谋还可以去摆摊算命实现再就业, 一个不炼丹的道士,一个不念经的和尚,一支旁门左道之学, 道衍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一步步成长起来,成长为一个阴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