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028 除了称呼以外啊,当时的老百姓按职业也被分成了几个种类, 大致分为是:民户、军户、匠户, 民户包括儒户、就是读书人,医户等,军户包括校尉、力士、弓兵、铺兵等, 匠户分委工匠户、厨役户、裁缝户等, 这些户的划分是很严格的,主要是为了用人方便, 要打仗就召集军户,要修工程就召集匠户, 看上去似乎也没有什么问题,但其实缺陷很大, 比如你是军户,你的儿子也一定要是军户,那万一没有儿子呢, 这个简单,看你的亲戚里有没有男丁,随便拉一个来充数, 如果你连亲戚都没有,那也不能算完, 总之你一定要找一个人来干军户, 拐来骗来上街拉随便你,去哪里找是你自己的事情, 再比如你是匠户中的厨役户,但你说你不懂厨艺, 那也不要紧,人去了就行,只要人数对得上就没问题, 反正你做的饭我也不吃,谁吃了拉肚子我也不管, 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划分实在是不科学的, 不但民户军户这些大户之间不能转, 同一户内不同的职业也不能转,万一打仗时要召集弓兵户, 偏偏这些人从小没有练过拉弓,那也没办法了, 每人给一把弓就上吧,这样的军队战斗力是不能保证的, 又如召集医户,如果召来的都是一些不懂医术的,那可就要出人命了, 这是老百姓,官员们也不轻松, 他们衣服穿着和颜色搭配、用料、图案都有着严格的规定, 如违反,是要杀头的, 如朝服冠上的梁数,一品七梁,二品六梁,往下递减,不能多也不能少, 这衣服是祭祀典礼要穿的,平时上朝要穿公服, 公服的规定也极为复杂, 从一品到九品,从文官到武官, 衣服颜色不同、花纹不同、花径不同、衣服上的补片也不同, 回家之后也不轻松, 不能穿睡衣之类的衣服走来走去,要穿常服, 这常服也不能随便穿,不同品级也有规定, 如腰带,一品用玉、二品用花犀,以下各不相同, 如果你不小心穿了常服去上朝,或是穿了公服去祭祀, 系错了腰带,穿了黄色内衣, 只要被人发现,就是严重错误,可能要杀头的, 除了这些制度外,朱元璋还为他的臣民们设定了严格的规定, 他贵为天子,却给全国几乎所有的行政机关都分好了工, 行政公务、司法裁决、仓储准备、人口统计, 甚至连街道清洁都逐一分配到人, 不但如此,他还详细说明工作该怎样去做, 相当于今天买电器时附送的说明书,一一列举唯恐不能穷尽, 如人口统计时要注意哪些事项,如何进行核查, 隐瞒人口的常用手段等等都列明出来, 估计要是再详细点,他还会规定清扫街道时怎样使用扫帚, 出门时该先迈哪只脚,这样看来,在朱元璋手下干活倒也不累, 相信只要不是白痴,能看懂朱元璋配发的说明书,都是能够干好工作的, 此外他还禁止农民进城打工,规定所有老百姓只能在自己的生活范围内活动, 在所有的交通要道上设置了关卡, 人们要走出规定地域,必须持有官府出具的路引, 这玩意可千万要收好,如果丢了, 守关卡的士兵会直接把你当成逃犯,抓走充军, 目的地是去不成了,家也不用回去了, 很可能过那么几年,这位丢了路引的兄弟也站在关卡当检查员了,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也能看出来了, 朱元璋要建立的是一个等级分明,秩序严谨,近乎僵化的社会结构, 在这个结构中,农民只能种地,商人只能经商,官员按照规定干好自己的工作, 无论谁都不能越界,军户、民户、匠户的划分决定了在那个时代找工作从来都不是难题, 不用费尽心思设计什么简历,洗干净脸,打好领带去参加面试, 因为除了那些读书厉害的人之外, 所有人的工作都是在投胎的那一刻决定的, 你爹干嘛,你也干嘛, 应该说这是一个近乎完美的模型, 在这个模型中,所有人都各司其职,互不干扰, 他们就像无数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一同组成强大的明帝国, 这些制度之严密、周到即使在今天看来,也堪称典范, 我们不得不佩服朱元璋, 他不但打下了江山,还耗尽心力制定了如此完美的规章制度, 他的目的也很明确: 明帝国的所有问题我朱元璋都给你们解决了, 制度也有了,方法也有了,后世子孙照着做就是了, 我辛苦点没有关系,你们就等着享福吧, 可惜在这个世界上,从来就不存在着完美的东西, 任何制度都有缺陷,任何体系都有漏洞,朱元璋的这个体制也不例外, 事实证明,他的体系经不起时间的考验, 而且还出现了很多朱元璋本人做梦都想不到的意外, 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限制大臣的权力, 然而明朝的内阁比以往的任何丞相都更专权, 朱元璋规定老百姓不得四处流动, 然而明朝中后期流民成风,四处游荡,丝毫不受束缚, 朱元璋颁布了抑制商业发展的条令, 并规定商人不得穿着绸沙等贵重衣物, 然而大规模的工商业发展正是从明朝开始, 而那些本应该是社会最底层的商人却穿金戴银,甚至登堂入室,为官经商, 朱元璋严令太监不得干政, 可是明朝的阉宦却个个都是重量级的,(这与他废除相权有关) 朱元璋给他的所有子孙都准备了爵位和俸禄, 然而一百多年后,他的很多后代都家道中落,穷困潦倒, 这些朱元璋认为可以用千年万年的制度, 在短短的百余年间已经烟消云散, 甚至他的继承者们也不再认真遵守这些规定, 他们口中说着太祖成法万年不变,实际上却是各有各的搞法, 偶尔有那么一两个脑袋不开窍的叫嚣着要恢复祖制, 换来的却是众人嘲笑的眼神,甚至连当时的皇帝也不以为然, 如果我们细细分析一下朱元璋制定的这些制度,就会发现很多问题, 比如他规定商人不允许穿好衣服,限制商人的政治地位, 如有违反,就要处以重刑, 然而这规定真的行得通吗? 农民有权穿纱,却买不起,商人虽然地位低贱,但他们有钱, 有钱才能买得起那些贵重的东西,农民没有钱, 所谓的权力也就成了一句空话,他们连饭都不一定吃得饱, 哪里还谈得上穿什么衣服?这不是拿穷人开心吗?(虽然他本意并非如此) 朱元璋制定的这套政策是适应明朝初年的情况的, 事实证明,这些制度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和恢复, 但朱元璋虽是能人,却不是超人, 也不会搞“人间大炮”“时间停止”之类的把戏, 他不能停滞历史的进程, 当他把自己的这些制度和方法作为“万世不变之法”流传下来后, 这些过时的玩意在后人眼中就会变得荒谬和不适用,并成为绊脚石, 朱元璋这一生有过很多厉害的对手, 顽强的张士诚、凶狠的陈友谅, 纠缠不清的北元、狡猾的胡惟庸、骄横的蓝玉, 这些人都是一代人杰,然而他们都败在了朱元璋手下, 直到他遇到了最后一个敌人——历史规则, 他认为自己已经有足够的力量改变原先的规则,创造自己的体系, 但他错了,无论他如何强大, 在历史的眼中,他只不过是一颗小小的棋子, 他可以影响少数人于永远,也可以影响多数人于暂时, 但他无法影响多数人于永远, 在解构了朱元璋的体系后,让我们回到洪武时代, 还有一些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事件是必须述说的, 特务政治是明朝的一个特点,其代表机构就是锦衣卫, 锦衣卫这个名字对我们而言只是一个历史概念, 但明朝的人们提起这个名字却是谈虎色变, 这是一个奇特的机构,它原本只是一支军队,是皇帝的亲军二十六卫之一, 这些部队由皇帝本人指挥,各有各的职责, 按说亲军应该整日在皇帝身边,是个不错的职业, 但你可不要以为当上亲军就能飞黄腾达, 比如亲军二十六卫中的孝陵卫就是守坟的,整日只能和陵墓打交道, 如果不幸被选入孝陵卫,恐怕一辈子也见不到活着的皇帝了, 相比而言,锦衣卫就厉害得多了, 它是皇帝的卫队,出行时负责保卫, 此外它还是仪仗队,上朝时掌管礼仪, 所有锦衣卫的成员服装整齐,穿着飞鱼服,佩戴绣春刀, 正是由于锦衣卫承担着如此重要的职责,且都是皇帝身边的人, 他们渐渐的成为了皇帝的耳目,负责打探情报和惩处大臣, 这个机构的可怕之处在于, 他们不受任何部门的管辖,只听皇帝的指挥, 其机构也比较简单,指挥使一人(正三品)为最高统帅, 下各设同知、佥事、镇抚二人、千户十四人,这些是锦衣卫的高级领导, 明初加入锦衣卫的人都要进行严格审查和面试, 必须保证是良民,无犯罪前科,并经过精心挑选和各种训练, 顺利通过这些考验的人才能成为锦衣卫, 锦衣卫的主要职责是侦查大臣们的行动,并随时向皇帝报告, 而在大臣眼中,这是一群极为可怕的人, 洪武年间,如果大臣家有锦衣卫上门, 他就会收拾好衣物,和家人告别,然后一去不返, 此外锦衣卫还负责收集军事情报、策反敌军高级军官的工作, 如在后来的万历朝鲜之战中,锦衣卫表现的相当活跃, 收集了大量日军情报,为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锦衣卫的另一个可怕之处在于, 他们不受司法机关的管辖,可以自己抓捕犯人,并审判判刑, 在逮捕犯人前,锦衣卫指挥会发给所谓“驾帖”, 大家可能在“新龙门客栈”中看到过这件东西, 要说明的是,“驾帖”并不是身份证明,而是逮捕证, 锦衣卫持有此物逮捕人犯不受任何人阻拦,如有反抗,可格杀勿论, 由于锦衣卫拥有几乎超越一切的权力, 无论刑部还是大理寺见到锦衣卫都避而远之, 锦衣卫还有自己的监狱,称为“诏狱”, 此狱名气之大,甚至超过了刑部的天牢, 因为能被关进这个监狱的都绝非普通人, 往往不是大忠大善就是大奸大恶, 事实证明,这些人的工作效率确实很高, 在胡惟庸和蓝玉案中,锦衣卫昼伏夜出,四处打探, 以不怕杀错,只怕杀漏的精神找出了许多所谓的同党,并一一处决, 毫无疑问,这是一群可怕的人, 他们重权在握,除皇帝外不受任何人管辖,是皇帝重要的统治工具, 但这一机构的始创者朱元璋却深刻的认识到了特务政治的危害, 他知道如果放任下去,国家法律的约束性和权威性将荡然无存, 于是在洪武二十六年(1393),他命令撤销锦衣卫, 并下令所有司法审判行为必须由司法机关执行,(诏内外狱无得上锦衣卫,大小咸经法司) 为了显示废除锦衣卫的决心, 朱元璋还当众焚毁了锦衣卫的刑具,以示永不重开之意, 然而很多事情只要开了头,就很难收尾了, 锦衣卫这个独特的机构将在后来的明朝历史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我们以后还会经常和它打交道的,现在就先放下吧, 就在朱元璋逐步解决国内问题时, 明帝国的东北边界发生了一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 这件事将对明朝后来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事情的发生地是高丽王国, 高丽王国是王建于公元十世纪建立的, 这个王朝取代了之前的新罗王国,一直延续下来, 但这个高丽王朝与明朝的关系并不好,这是有着历史原因的, 在元朝建立之后,发兵攻打高丽,高丽最终不敌,被迫屈服蒙元, 而元朝统治者按其一贯的方针政策, 将本是隶属过的高丽归并为元朝的征东行省, 元朝还随意废除高丽国王,其目的在于通过王室的通婚,将高丽牢牢控在手中, 从元世祖到元末,元朝皇帝先后将七位公主下嫁高丽国王, 这样看来,和亲这一招永远都是有用的, 万一有一天双方打起来,只要把七姑八姨的拉出来,读一下家谱, 考证出阁下是我姐姐的儿子的堂弟的邻居等等, 就能把对方说得目瞪口呆,收兵回家, 元朝的目的达到了,经过长期的相亲介绍和血缘分配, 三代高丽国王都带有元朝皇室血统, 当然了,如果要算出到底是哪一辈的, 互相之间怎么称呼还是要翻家谱的, 正因为高丽王室与元朝皇室的血统联系, 在朱元璋建立明朝,元朝统治者被赶出中原后,高丽仍然依附于元朝, 朱元璋很明白一个稳定边界的重要性, 他在明朝建立后,就派遣使臣出使高丽通报国号年号,意图与高丽建立宗藩关系, 在利害关系面前,亲戚关系是不一定管用的, 事情的发展又一次证明了这一点, 看到元朝败退,高丽王朝国王王颛便断绝与元朝的关系,受明朝册封, 趁机摆脱了元朝的奴役,然而事情总是一波三折, 高丽王朝里还有很多人是元朝统治者的亲戚, 他们自然不甘心被明朝控制, 于是亲元与亲明的势力展开了长达十余年的斗争, 后王颛十岁的养子江宁君辛隅继位, 这位国王是倾向北元的, 但他为了不得罪明朝,也派遣使者去为他的父亲请封谥号(高丽国王的谥号按例由明朝确认), 明朝派遣使节林密、蔡斌前往高丽, 然而此二人在从高丽归国途中被人劫道, 不但随身物品被抢,人也被杀掉了, 按说这件事不一定是高丽干的, 因为在自己地盘上干这些活就等于在凶案现场写下杀人者系某某,太过招摇, 此事恐怕是北元派人干的, 但朱元璋岂是好得罪的? 阴谋居然搞到了他的头上,怎肯干休! 他暴跳如雷,收回了给王颛的谥号, 表示绝不承认辛隅的国王地位,高丽也是一肚子苦水没办法倒, 只好转而向北元请封,获得了高丽国王、征东行省左丞相的封号, 至此,明朝与高丽王国决裂, 双方亮出了兵刃, 高丽国王决定动手了, 洪武二十年(1387),冯胜和蓝玉率领军队打败纳哈出,控制了辽东, 并在辽东设了铁岭卫都指挥使司,控制了铁岭, 这可是一个敏感地带,因为铁岭在元朝时就是元朝和高丽之间的国界, 高丽一直想占据这个缓冲地带,而明朝的军事行动无疑打乱了高丽王朝的如意算盘, 高丽国王辛隅毕竟政治经验不足, 居然去找朱元璋要求获得铁岭的领土, 这一要求搞得朱元璋啼笑皆非, 自己打了几十年仗,就是为了几块地盘, 这位少年天子居然异想天开, 想找连工资都不愿意多发的朱元璋要土地, 结果可想而知,朱元璋严词拒绝了使臣, 这位高丽国王也真是血气方刚, 他命令调集各道军队于洪武二十一年(1388)征伐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