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004 现在我们要介绍他的两个邻居, 他们的名字分别是张士诚和陈友谅。 这两个人都是当世之豪杰, 根据顾恺之吃甘蔗的理论,我们先介绍弱一点的: 张士诚,男,1321年生人,职业是贩私盐,泰州人, 在这里要先说一下贩私盐这一封建时代长期存在的行业。 盐是国家管制的物品,非经允许不能贩卖, 但海水就在那里放着, 不晒白不晒,不卖白不卖, 所以很多人都看上了这条发财之道。 根据经济学的理论,垄断必然造成行业的退化和官僚化, 古代盐业也不例外, 老百姓只要花三分之一的价钱就可以买到比官盐好得多的私盐。 为了严格控制这一行业利益,历代封建政府, 无论是汉、魏、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 也不管他们治国的方法是道家、儒家还是法家, 在对这一问题的处理上,他们都遵照了韩非子的理论。 对待贩卖私盐的处罚也是不断的加重,到了隋唐时期, 贩卖一石(约一百斤)私盐就要处死刑, 大家知道,程咬金就是私盐贩子, 看他的个头,应该不止卖一百斤私盐, 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张士诚在泰州起义,他是私盐贩子, 所以他的起义兄弟也大都是干这行的, 他不属于以贫苦农民为主的红巾军序列, 这就为他和朱元璋的长期矛盾打下了伏笔。 作为当时众多起义者中的一个,张士诚是通过一场艰苦卓绝的战役决定他的历史地位的。 最艰苦的战役——高邮之战 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张士诚起兵后, 连续攻占泰州、兴化等地,在高邮建都,称诚王,国号大周,以天佑为纪年。 张士诚的王位还没有坐多久,元朝就派兵打来了, 其实元朝的官员们也是认死理的,谁称王就去打谁, 要是碰到个埋头造反不称王的,他反倒是不理的, 朱元璋就是占了这个便宜。 我们上文提到过的元朝名臣脱脱率领百万大军(注意,这个是实数)攻击高邮, 所谓“出师之盛,未有过之者”(元史), 此时私盐贩子张士诚表现了他的勇气和决心。 当时很多人都建议放弃高邮,张士诚考虑良久, 说出了一句话:“我们还能去哪里呢”。 是啊,还能去哪里呢。 死也要死在这里! 元军用各种武器攻城,包括多种火炮, 张士诚和他的两个弟弟张士义、张士德就在城楼上坚守, 所有的将士都可以看到他们的身影。 更重要的是,这些起义者的心中有着这样一个信念。 投降也是死,抵抗也是死,不如抵抗而死!至少死得悲壮! 于是,看似柔弱的小城高邮就在这种精神的支持下抵抗了百万元军三个月, 这就是敢于拚命的力量。 正在高邮即将被攻下时,元朝政府内部出现了问题。 在以往的史书中,我们总是看到很多奸臣, 这些人只顾自己不顾国家,是大家痛恨的对象, 比如秦侩,比如贾似道,总是在关键时刻来那么一下, 坏了国家大事。事实证明,少数民族政权也有奸臣, 也会来这么一手。之后的内容就是俗套了,小人向皇帝进谗言, 皇帝担心外面的将军造反,限令立刻回来,于是脱脱撤离了高邮, 他挽救元王朝的努力也就这么付之东流。 此战之后,张士诚名扬天下,他再接再厉, 连续攻克江苏、浙江的富饶地区,成为占地不是最大, 却最富有的人(不愧是做私盐生意的)。 然而从此之后,张士诚就变了,从来都是做小本生意的他, 突然间有了全国最富的地盘,再也不用贩私盐了, 有钱了,有房子了,拿着馒头,想蘸白糖蘸白糖,想蘸红糖蘸红糖。 朱元璋对他有一个精准的评价,器小。 这个人确实没有大志向,但他的的确确是个好人, 还是个大好人,他生来就沉默寡言,待人宽大, 免除了江浙一带的赋税,江浙一带的百姓受了他的恩惠,纷纷为他修建祠堂。 但他的过于宽大和无主见也使得他无法成为枭雄,而只能做一个豪杰。 下面我们要介绍的陈友谅是一个真正的枭雄。 但在介绍他之前,我们必须介绍他原来的老板,徐寿辉。 徐寿辉,出生年月不详(死期倒是很精确), 湖北罗田人,是个布贩,据说小伙子长得很精神, 而且为人正直,是罗田第一美男子, 由于经常被元朝的官吏勒索,所以对元朝心怀不满, 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刘福通起义经过他的家乡, 徐寿辉长期积累的怒火终于压抑不住,准备造反, 他的手段还是宣传封建迷信,这次是明教。 为了搞宣传,他还找了两个帮手, 一个是在麻城打铁的邹普胜(强人), 另一个是江西和尚彭莹玉(大家应该熟悉), 在宣传明教几个月后,他在大别山区发动起义, 一举攻克罗田,他是红巾军的支流,所以也戴红巾, 起义军连续作战,先后攻克黄州和浠水,并最终定都浠水县城, 他的国号很值得一提,堪称自古以来最为奇特,叫天完(不是年号), 这年号是怎么来的呢,请大家和我一起做一个拆字游戏, 把天完两个字的上面去掉,就可以发现是大元, 这位布贩子唯恐自己的国号不能压制元朝, 就想了这么个馊主意,在字上面讨个便宜。 我每次看到这个年号总觉得是过几天就完蛋的意思。 当时徐寿辉的地盘很小,只有黄州和浠水这一片地方, 但他的排场却很大,元朝有的机构他都有,才那么几千人, 就设置了统军元帅府、中书省、枢密院、中央六部, 真不知道他手下还有没有兵,估计是都去当干部了。 另邹普胜为太师,倪文俊为领军元帅, 此时一个人参加了他的队伍,此人相貌不凡, 写得一手好字,正是陈友谅。 在那些元朝末年的起义军中, 很多的领袖没有抵挡住元朝糖衣炮弹的攻击,被招安, 即使是朱元璋也曾经与元朝暗通消息, 只有这个人从头到尾反抗元朝外族统治, 敢作敢当,不屈不挠,坚持到底,端的是一条好汉! 陈友谅,男,1320年生人,原姓谢,工作是渔民,沔阳(今湖北仙桃)人, 曾经在县里干过文书,当徐寿辉起义军来到他的家乡后, 他参加了徐寿辉的部队,由于他很有文化,外加有计谋, 很快得到了徐寿辉和当时的丞相倪文俊的信任。 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由于当时徐寿辉已经称帝(不识时务), 元统治者调集几省军队,围剿徐寿辉,攻破国都,彭莹玉战死, 徐寿辉这才清醒过来,他率领部队退到湖北黄梅一带打游击, 同时对军队也进行整顿。然后红巾军大举反攻, 重新夺取江西、湖南,并于汉阳县城(今武汉汉阳)重新建都,改年号为太平。 当时的徐寿辉整编部队的手法实在厉害, 他在每个士兵的背后写下了一个佛字,并说这样可以刀枪不入, 这个谎话似乎容易被揭穿,因为士兵到了战场上就会发现不是真的(不信扎你一枪试试), 这个谎话还有下半部分,如果你不幸阵亡,那并不是这个字不灵, 而是因为你的心不诚。也就是说没有死就是因为我写了字, 死了怪自己,谁让你心不诚! 这种类似二十二条军规的荒唐逻辑在当时倒是很有市场, 所以他的士兵在上战场前都要念经,搞得很多元朝政府军也莫名其妙, 还以为是碰上了和尚。 与之相对的是他的将领们,这些人可不是吃素的, 都是一等一的名将,在徐寿辉手下有所谓四大金刚之称, 分别是邹普胜(总司令)、丁普郎(狂人,原因后来会说到)、 赵普胜(双刀无敌)、傅友德(从来没有打过败仗)。 此四人带领部队横扫元朝军队,创立了天完政权。 在徐寿辉的部队里,兄弟义气是为人看重的, 如果有谁背叛了兄弟,是要受到大家的鄙视和惩罚的, 这种组织体系很容易让我们想起著名的洪兴帮, 可是有讲义气的就一定会有不讲义气的。自古以来从无例外。 丞相倪文俊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一直在徐寿辉身边, 深知此人除了长得帅,并没有什么突出的才能, 自己是博学通才,文武双全,凭什么在徐寿辉手下干活, 于是他企图暗杀徐寿辉,篡夺帝位。 却被人捅破,没有办法,只能自汉阳逃往黄州,因为黄州是陈友谅的老巢。 倪文俊一直很相信陈友谅,他不但是陈友谅的领导,还提拔了陈友谅, 让他成为了军队中间的高级干部,可以算是他的师傅。 可他忘记了一条中国人的古话,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 陈友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用八个字可以形容他, 心黑手狠,胆大妄为, 从他后来的行为看,确实没有什么是他不敢干的, 别人把义气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他却把义气当成狗屎。 别人不敢杀上司,杀兄弟,他干起来毫不犹豫, 干完后还大大咧咧的承认,就是我干的,你能怎么地 他本是渔民,而且还是那种最低等的渔民, 这种渔民在元代一般不上岸,吃住都在船上, 村民都不和他们打交道,因为他们身上总是有着挥之不尽的鱼腥味, 陈友谅就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 从小就饱受别人的歧视,唾骂, 使得他心中有着深厚的自卑感,对他而言, 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只有靠自己! 他努力读书,终于在当地县衙找到了一份写作文书的工作, 但这个工作并没有给他带来尊严,那些瞧不起他的人依旧瞧不起他, 原来读书也无法改变自己的身份,在长时间的思考后, 陈友谅似乎终于找到了一条可以让别人敬重自己的方法。 往上爬,不断的往上爬,直到那最高的顶点, 那些瞧不起我的人最终要在我的面前低下头来。 于是,当徐寿辉的起义军来到家乡时, 本是元朝政府公务员的陈友谅参加了起义, 将矛头对准了发工资给他的元朝, 他参加起义的动机明显与那些贫苦农民不同, 这动机是一个信号,代表着在陈友谅的心中, 信义和忠诚不存在。 在他的心中,唯一重要的就是权力和地位, 是当他高高在上的时候,无人再敢藐视他! 在陈友谅所学习的东西中,四书五经和经史子集都是不重要的, 他掌握的最好的是“杀人灭口”“斩草除根”“无毒不丈夫”之类的人生哲学, 厚黑学应该也是他的专长,倪文俊欣赏的也就他这一点, 但他想不到的是,有一天,陈友谅会把这一招用在自己身上。 倪文俊鼻子不是鼻子、脸不是脸的跑到陈友谅处时, 陈友谅仍然友善的接待了他,为他准备了房间和换洗的衣服, 倪文俊顿感自己没有看错人,便把内幕合盘托出, 越说越气愤,留下了眼泪,陈友谅平静的看着他,问出了关键的一句话: “赵普胜他们怎么样了” 听到这话,倪文俊更是悲从心中起,“ 他们那几个人,你还不知道,都是徐寿辉死党, 不过,我们联手,一定可以打败他们。” 好了,这就够了,我不用再问了。 一天之后,汉阳的徐寿辉收到了倪文俊的头颅。 陈友谅在杀掉倪文俊后, 以所谓匡扶之功成为了天完国的第一重臣, 他的能力也充分表现了出来,他知人善任, 有很强的组织能力,更为难得的是, 他是一个很有带兵才能的人。 汉高祖刘邦问过韩信,自己能带多少兵, 韩信告诉他只有十万,这件事充分说明了兵不是越多越好, 关键看在谁的手里,怎么使用, 而陈友谅的能力远远不是十万兵可以包容的。 与他相比,徐寿辉就差得太远了, 这个人确实是个好人,但除了好人, 他什么也不是,陈友谅每天看见徐寿辉高高在上的坐在宝座上就来气, 这个废物为什么坐在上面,我还要向他请示, 当这个念头出现的频率越来越多,越来越频繁时, 思想中的图谋就将变成行动。 要除掉徐寿辉很容易,但之前一定要先解决他的那些明教兄弟, 第一个就是赵普胜。 于是,不久后,赵普胜以图谋不轨的名义被杀掉, 丁普郎和傅友德不是白痴,看情形不对, 就溜了,跑道朱元璋处继续当差。 此时的徐寿辉真正成为光杆司令,是陈友谅手中的棋子, 于是在几乎所有的历史书中都出现了这么一段奇怪的描述 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 徐寿辉在陈友谅的挟持下进攻朱元璋。, 做皇帝到了这个地步,还不如死了好。 徐寿辉并不想死,他把权力交给了陈友谅, 只是希望活下去。 陈友谅是属于那种“卧榻之前岂容他人酣睡”的人, 他绝不会放过徐寿辉。